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以《中国地理》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3
/ 2

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以《中国地理》为例

黄梦飞

(郑州财经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汉语言的差异。本文以《中国地理》为例,对英汉语言句子结构差异进行了分析总结。

关键词:英语;汉语;差异;《中国地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通过对比分析和研究,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外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各个层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且能够有意识地注意不同语言各自的表现方法,有利于跨文化交际中防止语言表达错误,从而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以下以《中国地理》为例,对英汉语言句子结构差异进行了分析总结。

1.形合和意合

形合和意合是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两个概念,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所谓形合就是倚仗形式将语言符号由“散”(个体的词)到“集”(词组乃至语篇)的语言组织手段;而意合则是依仗意义,即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语言手段。形合和意合往往并存于一种语言中,但二者的作用总是各有侧重。

例:长城是历代王朝进攻与防守策略变换的见证者,它的轨迹勾勒出了王朝疆域潮汐般的变化曲线。

The Great Wall witnessed military tactics evolve and change, and it followed the glories and misfortunes of dynasty after dynasty, as they flourished and then waned.

因为汉语讲究意合,所以原文中作者没有用关联词来衔接上下文,体现了汉语显著地隐形关联。者使得原文言简意赅。但因为英语讲究形合所以这里采取相应的衔接手段来处理译文,“and”“as”的增译使得译文结构紧凑,逻辑清晰,体现了英语显著地现行关联。以及例二中的关联词“along with” “and”将英语整个长句紧密连接在一起,凸显出句子中的层次结构。英语造句注重显性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意。汉语造句就不像英语那样用形式链接手段,注重隐形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

2.主动和被动

例:与许多著名长城相比,这只是河北抚宁境内一段被岁月遗忘的野长城,但在摄影师眼里,它却是最具古典形态的建筑。

When compared to most of the better known sections of the Great Wall, that which runs through Funing County, Hebei Province is merely a “wild” part of the Wall, but through the eyes of a photographer, it can be seen as a masterpiece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原文没有出现被动句,而译文“it can be seen as”用了被动态。这主要是由于英汉语言语态的不同,汉语多用主动语态,英语则更频繁地使用被动语态,以突出描述的对象。英语里之所以大量使用被动语态,究其原因主要有施事的原因、句法的要求、修辞的考虑和文体的需要。汉语以词汇手段表示被动意义,而词汇手段是选择性的、比较灵活的,既可用,也可以不用(连淑能:2002)。

3.句首重心和句尾重心

例:在河北境内,存有自战国至明朝各个朝代的长城,总长达2000多公里,是长城保存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区段,而其中又以明代长城保存最为完好和常见。

China‘s Hebei Province boast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representative coll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sections, with walls constructed by several dynasties that ruled China,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221 BC) through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汉语通常将重要的信息留到句子末尾,先分析后总结。而英语则先交代主要信息,后交代次要信息。句中汉语“明代长城保存最为完好和常见”是这句话中的主要交代信息,在译文中则将这一信息提到句首“boast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representative coll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sections”,随后用伴随状语结构交代先前的次要信息。英语句子的重心在句首,先把主谓摆出,再把各种标志一条条补述与交代,后置修饰功能很强;汉语句重心在句尾,先交代环境与附带标志,最后是信息中心,前置修饰功能很强。

4.人称和物称

英语句子常用物称表达法,让事物以客观的囗气呈现出来,使叙述显得客观公正,语气委婉间接,避免主观臆断;汉语句子在描述事物和阐述事理的过程中,习惯使用人称表达法,即用人或有生命的事物作主语。

例:我们没有听到任何声音5f856a07b2161_html_680b2b0e5f4d024c.jpg

Not a sound reached our ears.

英语这类非人称主语句常采用“无灵主语”表示抽象概念、心理感觉、事物名称或时间地点等,但谓语却常常使用“有灵动词”来表示人或社会团体的动作和行为;而汉语的“有灵动词”一般只能与人称搭配。如句中英文主语为非人称无灵主语“ sound”来做句子主语,而谓语动词为有灵动词“ reach”, 在汉语译文中使用“他”这一有灵主语同时使用“听到”这一有灵动词。

5.重复与省略

例:什么书在什么时候再去读再去翻,连我自已也无把握,完全要看一个时期一个时期的兴趣。

But I have little idea which book is to be read or looked over again at what time It is completely subject to the whims of the moment.

原文中“一个时期一个时期”重复了这个词组,强调了作者的语气和情感。而译文直接译成“the whims of the moment”,这是由于汉语习惯于重复词语,而英语则倾向于避免重复,英语常常用替代、变换和省略等方法来避免重复。汉语表达讲究匀称,用词倾向于重复,这与汉语语音文字系统的特点有关也与汉人的思维方式和美学心理有关。

6.结语

上述差异仅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色而已,并非是绝对的此有彼无,而是相对的此强彼弱或各有特色,谈不上孰优孰劣。英汉语言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过去、现在及未来语言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参考文献

[1]曾钰成.英语词源趣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古今明.英汉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刘永红.从英汉语言的差异看中西文化的不同[J].英语学习,2001,10.

[4]赵晓华.英汉动物成语中的文化色彩大学英语,2002,12.

[5]邵志洪.英汉语研究对比[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6]朱小舟.英汉被动句式对比研究[J].语言翻译与研究,2004,9.

作者简介:黄梦飞,199410月出生,男,汉族;籍贯:河南省鹤壁市 研究生学历,助教;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