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交往过密”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3
/ 2

中学生“交往过密”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李艳娟

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生理上第二性征的发育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中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尚未发育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因而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及心理需要,缺乏健康的异性交往心理,把异性吸引误认为爱情,过早地把那种爱慕之心发展为恋爱,产生“交往过密”行为。往往因一句动听的话、一个爱慕的眼神、一次美好的交往而动情,开始谈情说爱;或者在情感的冲动下,主动以写信、传条子、约会等方式向异性表达“爱意”。

“交往过密”就是中学生之间在交往的过程中,言行、举止的分寸尺度超越了友情关系,在学校或其他公众场合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交往过密”心理及行为的发生不只是有其生理因素,还有其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开放,文化娱乐的多样化,大众传播中关于性、婚恋内容的剧增、同龄人的互相感染式影响等,都促进中学生的性心理的早熟和性意识的增强。

中学生“交往过密”实质上并不是真正的恋爱,真正的恋爱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上的。爱情是一种深沉的感情,它涉及思想、品德、体魄、阅历、学识、兴趣、爱好、性格、习惯等诸多方面。而中学生尚未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交往过密”是他们在人生乐曲中过早奏响的一段走调的爱情主题。仔细分析中学生“交往过密”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对成人行为的观察模仿。从教育效果来看,向来是身教重于言传,在“交往过密”方面,不良的社会因素会起很大的诱发作用,一些学生正是由好奇模仿而陷入“交往过密”泥潭的。 不少中学生“交往过密”是在缺乏理智的控制下,为满足自己对异性的好奇心而形成。在这“恋爱”过程中,生物性的内容大大胜过社会性因素。
  (二)不成熟的爱情观。“交往过密”的中学生往往有一种盲目性。在他们看来爱情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浪漫,世界只是属于他们两个人的。他们为了“恋爱”可以将其余一切(包括学业、纪律、物质条件等)抛置脑外,以为“恋爱”便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有的中学生恋上了某个同学时,在不了解对方人品、性格、兴趣、家庭、志向等基本情况下,就自我陶醉的以为终生有所依靠了。

(三)寻求体验和盲目攀比。当同伴中很多人都有了很亲密的“男女朋友”的时候,自己如果没有就会显得自己不够优秀,缺少了什么似的,所以也会迎压力而上,去尝试体验爱情的滋味。由于没有深厚感情基础,一些“交往过密”的中学生说好就好,说坏就坏,视恋爱为儿戏,寻找刺激,从中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这种人的“恋爱”对象很不稳定,甚至同时和几个人发展“恋爱关系”。

(四)逆反心理引发“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几乎无人不知。他们之所以殉情,跟他们双方家庭是世仇,父母竭力反对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学中把这种越是遭到反对,越是亲密的现象,形象的命名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简单粗暴地禁止中学生谈恋爱,往往会激起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对抗心理,反而强化他们对性与婚恋的神秘感与好奇心。这种“禁果效应”就人为地造成了一些学生“交往过密”现象的发生。

(五)缺乏理解和关怀。一些中学生内习孤独,尤其是那些无法从原生家庭获得足够支持和爱的孩子,他们常常觉得自己得不到他人理解,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引起很多寂寞、烦恼和痛苦。当这种心理体验变得强烈时,就需要寻找可以依赖的“意中人”来倾诉。一旦出现他们想象中的异性,很有可能“交往过密”。 

综上所述,中学生“交往过密”心理是不成熟、不健康的。他们对爱情的真正含义,以及怎样追求爱情等根本问题缺乏健全、理性的认识。中学生不成熟的感情维系的爱情是不稳固的。中学时代正是长身体、长知识、锻炼思维、提升能力的黄金时期,谈情说爱必然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业进步,影响身心健康发展。感情一旦遭遇挫折,就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烦恼和痛苦,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给自己带来终身遗憾。有资料表明,当前青少年性犯罪以及暴力、盗窃等犯罪行为正是起因于”交往过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充分重视。

三、中学生“交往过密”的教育对策

中学生“交往过密”已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事实告诉我们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手段,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且有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反之,对中学生“交往过密”,不闻不问,不教不管,放任自流,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
(一)加强青春期性教育,青春期的性教育内容应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这三方面内容。适时、适度、适当地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生理变化,而且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性心理和良好的道德修养,懂得保护自己、尊重自己、自尊自重、自立自强。只有当他们获得了科学的性知识,才能消除他们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感,有效地抵制他们可能从非正常渠道获得的畸形性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交往过密”行为和“性犯罪”等问题。

(二)加强理想教育,开展多种德育活动。有理想、进取心强的学生往往会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他们不会对异性表现出过分的热心。在较强的理智控制下,一般是不会产生“交往过密”行为的。 中学生只有在集体活动中才能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识与人格,所以并非反对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和纯洁的友谊,并非视与异性交往为“可耻”之事。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克服心理障碍,形成健康心理,积极组织集体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各种兴趣爱好,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健全人格,让他们的精力在活动中得到体现,情感在爱好中得到升华。

(三)注意疏导方法,提高教育水平。对待“交往过密”的学生要从理解、爱护、帮助的角度出发,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寻找教育突破口,因势利导,采取最佳方法,方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有时候,一个贴切的比喻,几句知心言语都会让学生敞开心扉,认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与区别,树立正确高尚的爱情观,从内心真正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平稳的度过情绪的激流期。

此外,整个社会应该提高对青少年性心理教育的关注,净化社会环境,加大健康审美观念的宣传,抵御不良风气对中学生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