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5
/ 2

试论“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王云妍

四川省 成都市 龙泉驿区 北大成都附属实验学校 610000

摘要:“历史解释”素养是五大素养中的“核心能力”,也是高中生学习历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复习探究课《东风与西风:中国官员选拔制度初探》为例,从有效设计立意,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史料解读,立足解释根本;引导合作探究,注重解释过程三个方面浅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历史解释 史料 探究 培养

随着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落地实施,高中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成为课程改革的着力点。而“历史解释”素养是五大素养中的“核心能力”,其内涵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

“历史解释”素养是高中学生学习历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对该素养的考查是当今历史高考的重点。另一方面,“历史解释”素养是当今高中学生学习中的主要拦路虎。如何培养“历史解释”素养至关重要,下面以复习探究课《东风与西风:中国官员选拔制度初探》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一、有效设计立意,整合教学资源

教学立意既是教师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思考与理解,也是帮助学生理顺知识,掌握方法的途径。教学立意可以说是教师对历史的一种解释,建立在一定的主题、方法之下,是贯穿整节课的灵魂。教师需要依据具体情况,确定教学立意的方向,是能力立意,还是方法立意,亦或是现实立意。这就要求教师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要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

本课教学选择的是普通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内容。在研读教材与课程标准之后,我发现科举制是中西选官制度的一个关键点,在中国兴盛了千年的科举制度在成为晚清衰亡“陪葬品”的同时却又在近代西方涅槃而生,变幻为近代文官制度,并成为我国当代公务员制度效仿的典范。因此我将本单元知识进行了整合确定本课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昨夜东风:从世官制到科举制度,主要梳理人民版必修一所学知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沿革及其演变特点。第二部分东风西渐:从科举制度到西方文官制度主要分析西方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关系,第三部分人语西风:从西方文官制度到中国文官制度,则主要探讨清末官制改革的背景,民国官制改革的特点以及今天公务员改革的意义。以时间脉络来探讨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并确定本课的重点为中国古代、近代、现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及特点,难点为通过对古今中外选官制度关系与特点的探讨,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

二、注重史料解读,立足解释根本

从根本上说,历史学就是对过去发生的事件的认识与阐释,所以“历史解释”能力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进行历史解释的前提是对史料的解读,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立足史料实证,进行史料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重要手段。

高中生普遍存在史料意识薄弱的特点,学生对于史料的分析、理解非常薄弱,一部分学生看不懂史料的意思,另一部分学生很难将史料与所学结合起来,做不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合理的选取史料,并要注重方法的指导。本课主要选择了7段史料1段视频6个问题供学生分析探讨。

使学生从材料中分析西方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关系,并根据学生回答层层追问:科举制走到清末弊端重重,为什么西方人还会推崇进而效仿科举制呢?从材料的选择和设问中,使同学们探究了解西方文官制度与科举制之间的渊源,并层层追问,引导学生深挖历史问题,明白西方文官制度的确立与改革是由其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决定的,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选择央视纪录片《科举》的中片段,让同学们结合形象直观的媒体材料与所学知识,思考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并以此进行学法指导,思考背景类试题怎么做。背景指的是与此事相关的之前发生的事。要注意时间和时代特征,时代特征要联系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学生进行信息提取,找出历史问题所处的时间、空间等背景信息,之后对史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在了解材料基本内容之后围绕问题进行探究,与自己以往所学知识进行联系,构建自己的论述。

三、引导合作探究,注重解释过程

历史在本质上就是对过去的认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解释。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辩论,能够对历史形成独有的深刻认识,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对学生而言,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也是对历史问题形成解释的过程。本课第一部分设计了时间轴,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填空。

5f94df3b67859_html_bf71eb3e020b60ab.png

在对知识梳理的基础上,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历程中思考选官标准、程序与范围等内容有什么变化?拓展复习深度。在本课第三部分设计了5段材料让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

并采用抽签的方式作答,请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抽签,根据本小组抽取的材料合作探究。这种方式增强了探究的未知性,为大段材料的阅读带来一点新奇,为了加强学法指导,抽到序号6的小组,由该组同学总结概括题做题方法,这样的学法指导更贴合实际。最后又设计一道概括类材料题,让学生用自己整理的方法指导实践,学以致用,分析概括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意义。

进行合作的小组成员在思维方式和知识水平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的分析、讨论更容易擦出思想的火花,形成他们容易接受的结论。在分析、质疑、讨论、求证等一系列实践下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围绕历史寻找正确的解释。当学生在面对历史问题,面对不同的历史解释时,能够做到不惟书,不惟师,通过自己对史料的解读,对历史问题的探讨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时,“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

解释历史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正确、客观地解释历史离不开对各种史料的辨别和解读,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提取史料信息,并用正确的史观进行逻辑分析,总结历史之间的联系。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不是一则史料或者一道练习题就能做到的,是一个有意训练并长期习得的漫长过程。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展开教学活动与设计,有效设计立意,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史料解读,立足解释根本,引导合作探究,注重解释过程。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力。让历史能力的培养成为习惯,让学生成为历史解释的主体。

参考文献:

【1】沈为慧,何成刚."回到历史现场"——关于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的读史札记[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7(5):53-57.

【2】袁康."历史解释"素养的养成[J].文理导航(上旬),2017(7).

【3】张剑楠.浅谈高中历史"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与培养r——以2017年高考文综Ⅱ卷历史选择题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8,000(005):73-7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