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德育策略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7
/ 2

浅谈幼儿德育策略的有效性

袁建国

杭州市丁兰第二幼儿园 310021


摘要:幼儿由于家庭等多种原因,德育表现有些失当。而幼儿之间将以班集体的的形式组合在一起,这种形式为幼儿的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发挥和利用群体效应,可以有效提高幼儿品德教育的效率,教师可以从确立规范、构建基础;树立榜样,典型引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等三个方面合理利用群体效应提高幼儿的品德认识与行为。通过群体的力量教育每一个幼儿,努力让每一个幼儿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 德育;策略;有效性;


正文:未进入幼儿园之前,他们的生活圈子很小,在获取食物、受到保护等方面,一般都依靠自己的父母,他们同父母的依恋关系甚为密切,行为只需要得到父母的认可,进入幼儿园后,从家庭这一狭小的圈子进入了外部的大千世界,幼儿大部分时间将在老师的监督之下度过的,进入幼儿园那天开始,幼儿的行为需要得到老师的认可。有些幼儿经常性的犯错,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出了家庭,幼儿园与家庭对自己的要求有很多不同,给幼儿园内的品德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幼儿的品德水平层次不齐,有些行为端正、有些行为失当,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的溺爱导致幼儿品德失当

意志指导行为,没有良好的内在品德,就不可能有好的行为表现。在家庭内都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都很在意自己的幼儿,层次高些的父母知道如何教育,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就问题严重的多:幼儿自我为中心、不肯吃亏。家长对幼儿失当的行为往往不会在意。这些被溺爱的幼儿走出家门,进入幼儿园的时候,他们的身份由父母的宝宝转换成了幼儿园的小朋友。对幼儿园的要求做不到,甚至一冲动有过激行为出现也是常事。

、教师德育工作策略有待改进

教育是一门艺术,德育工作的手段是很丰富的,但德育工作往往总是显得那么无力。五天的幼儿园教育不及在家休息的两天,也就是常说的5+2=0。受到教育教学能力的影响,有些教师在进行品德教育时,不善于分析,教育方法简单、缺少耐心,对孩子们的教育往往只有几天的效果,不能产生持久的效果。对幼儿要有耐心,注重幼儿点滴的进步,及时鼓励表扬,让幼儿产生进步的自信,相信效果会好不少。

在幼儿园里,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的幼儿之间在品德和行为上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同时,幼儿之间将以班集体的的形式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处在由身体、年龄以及身份等方面与他极为相似的个体联合组成的集体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必须学会按“同辈社会”的准则来促进自己的行为,与之前与父母相处的行为准则很不一样,他们的所作所为需要获得同伴们的认可,否则将融入“同辈社会”之中,这个群体为儿童提供了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参照。

根据以上分析,该切入点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那么如何能有效地发挥这一效应开展德育工作呢?下面谈谈几点体会:

()确立规范、构建基础

要产生积极的群体效应,离不开一个有秩序、团结友爱、活泼向上的集体。幼儿教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详细的思想品德教育计划,通过组织各种集体的有效活动,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纪律教育。可以通过唱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来进行训导,使幼儿遵守集体活动的品质,造成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集体环境,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例如,《孔融让梨》能让孩子们懂得“让”是一种美德。讲这个故事教育小朋友们要相互谦让,心里要想着别人。 “拔萝卜”这个游戏能使幼儿体会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大无比。我们要坚持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各项活动中,贯穿于整个教育环节中,提高全体幼儿的个体品德素质,构建良好的班级氛围,为群体效应的产生打下基础。

(二)树立榜样,典型引路。

进入幼儿园后父母的光环逐渐消失,他们在寻找保持自己“安全感”的渠道,因此,那些身体强健的“活跃分子”往往成为他们的“依附”的心来源,对他们的学习、品德形成影响。因此,幼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儿童各种行为的突出优点,并及时在全班与幼儿面前进行表扬,激励全班幼儿向“小先进”看齐,争做好幼儿,典型引路使幼儿具体可感,学有目标,做有方向。在现实教育中,我们一方面可以积极地挖掘培养幼儿的典型,对那些表现突出的幼儿,及时找出闪光点,教师再积极引导拔尖,成为幼儿的标兵。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特别注重英雄人物形象或来自文学作品中的榜样:雷锋、赖宁、邱少云等英雄人物,人物在教师的故事中,儿童的表演中进行形象再现,成为具体可感,活脱脱的榜样,另外,教师自己也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得到幼儿的关注,在幼儿的顾盼之中,一个个烙印被打成了,幼儿对道德行为的评判标准得到了优化,评判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因此,通过典型引路,对幼儿的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的影响是积极巨大的。

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之间的彼此教育的机会,相互促进。如让年龄稍大的幼儿当“小老师”。开展“小学大”、“大带小”活动——指导年龄较小的幼儿学习年龄较大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或行为准则;指导大带中、中带小、大带活动,这种学、带形式不但有利于大、中年龄幼儿加强自身建设,而且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模仿、借鉴的直接经验。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小年龄幼儿做“小法官”,促进大、中年龄幼儿,动员大多数幼儿来团结帮助为数不少的、不合群或者表现不太好的幼儿,这样,幼儿教师通过细心耐心的工作,就会逐步在班级中形成一个浓厚的比学赶超的气氛,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上述效应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教育现象,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在利用它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不应该忽视“个体”因素的影响

要重视群体与个体的结合,通过集体的力量帮助一些后进的幼儿改正缺点,也可以通过树立典型提升集体的风貌。例如,有些小朋友在家里还让家长喂饭,不喂就不吃饭,未来改变这些小朋友的不良就餐行为,老师们可以充分利用午餐在幼儿园就餐的机会,让整个全体的幼儿全面展示自己的吃饭能力,及时表扬那些自己动手,吃得又快又干净的幼儿,通过谈话让那些不愿自己吃饭的幼儿认识到差距,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改正这个缺点。通过群体的力量教育每一个幼儿,自然个别幼儿的教育同样也可以影响一个群体。

其次,要善于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合理的评价能促进幼儿的良性发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针对不同的幼儿作出不同的评价。幼儿的行为甚少有尘世的喧嚣,他们的行为极少会刻意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家庭背景不同,幼儿会有不同的脾气秉性,教师应该明白不同的评价方式适应于不同的幼儿,给幼儿进行行为评价要合理考虑他们的人性基础。凡事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幼儿的行为也是一样的。幼儿教师们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多思考幼儿的行为动机,尤其在面对幼儿怪异的行为表现时,更应该找他们谈心,明白他们心中的想法,通过合理的引导,帮助他认识自己对与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