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问题串”促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7
/ 2


读懂“问题串”促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杜军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实验小学 116039

新版新世纪小学第四版数学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方式。所谓“问题串”就是围绕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展开一组学生喜闻乐见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围绕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不仅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还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达成过程实现了统一。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解读教材中的“问题串”,使其成为教师有效地“教”与学生有效地“学”的载体,从而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呢?下面我以教材课例为例进行浅析。

一、围绕“问题串”,实现学习目标的合理分解与有效达成

“问题串”的设计指向的是学习目标,每一个问题都指向于学习目标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所以问题串中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这样的“问题串”设计,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合理分解和有效达成。学生通过思考并尝试解答一个个步步深入的问题,来逐步实现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问题串通常由3—5个问题组成,翻阅教材,我们可以发现问题串与目标之间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关系:

1、每一个问题都服务于一个教学目标。

以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法”第一课时为例,教材中一共呈现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解决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算法和算理;第二个问题是“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解决了异分母分数减法的算法和算理;第三个问题是“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怎样计算?”这是个问题是要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方法的总结,掌握算理,正确进行计算。这一个问题串三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解决了一个学习目标,非常清晰,读懂问题,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实施并达成教学目标了。

2、问题串呈现递进关系,几个问题层层深入共同解决一个教学目标。

我们还以五年级下册为例,第五单元分数除法的第二课时《分数除法(二)》(除数是分的除法)一课中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结合分饼的活动,借助分数的面积模型探索一个数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除数是非零整数和分数两种情况)的计算方法;第二个问题是借助长方形的面积模型,强化学生对一般的分数除法算理的理解;这两个问题就是呈递进关系,共同解决第一个教学目标:借助实际操作和面积模型,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几个问题层层递进,共同解决了“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这一学习目标。

3、问题串小于目标,需要拓展问题,以达成教学目标。

比如第一单元《“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一课,问题串的第二个问题“翻译”分数尺和小数尺,借助直观模型数线进行小数与分数的互化。从问题上看,只需要学生会进行分小互化,能够把转化后的数字填上即可。但实际上,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教师还需要挖掘问题背后隐含的问题,那就是要借助这道题,引导学生体会在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分数,也能表示小数,能表示在数线上的同一个点的分数或小数,实际上是同一个数的不同形式。这就是问题串背后隐含的问题,作为老师,应该心中有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最终得到这样的结论。这也是编者编写这道题的本意。所以,教师应该在完成方框的填写之后,适当拓展问题,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二、“问题串”能够帮助教师理清教学的基本脉络

决定一个老师能否上好一节数学课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是否能够真正的“读懂”教材,而这恰恰是许多老师面临的难题。而新版北师大教材设计了“情境+问题串”的基本呈现模式。 “问题串”的设计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确定了合适的教学起点,设计了难易程度适中的问题。实际上,围绕学习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过程设计的“问题串”,理清了教学的基本脉络和思路,构造了一节课的基本框架,实现学生认知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有机统一。每一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呈现,都从学生生活中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数学问题,引领师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能有效避免教师对学习目标把握不准的情况,利于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的展开。

比如《展开与折叠》一课,教材中结合沿棱剪正方体盒子的示意图,按照“模仿——拓展——还原——比较”层次设计了学习活动,共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动手剪一个正方体盒子,得到其展开图,获得相应的操作经验;第二个问题是交流得到几种不同的展开图;第三个问题是将剪开的正方体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盒子,感知正方体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对应关系;第四个问题是判断长方体合正方体与展开与折叠之间各个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四个问题有序的呈现,教师只要把握住每个问题的目标及要点,合理地处理课堂的生成,就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问题串”精心设计提示内容,启学导教

教材中呈现的“问题串”,不仅呈现了促进学生学会思考的一个个问题,而且还通过对话、图示、算式、学生作品、结论性话语等多种形式,呈现一些学生可能出现的观点及学与教的提示,以便给学与教提供一定的启示,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围绕核心内容和关键点展开思考和对话,启发学生思维逐步深化或多角度思考。这样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编者设计问题的目的意图,有利于教师理解把握教材,从而灵活使用教材展开教学,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如,在《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第二个问题是“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什么特点?做一做。填一填,并有同伴交流。”在问题的下面呈现了一幅图,通过三个小朋友的活动和对话进行教与学的提示,这幅图实际上蕴含了多方面的提示,如通过“图示”提示了学习的方式可采用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等形式,操作可以是量、剪、比等多种方式等,还通过“对话”提示了研究立体图形的角度和方式,即可以从点、面、棱的角度研究和探索立体图形的特征等。为教师把握教学的度提供了方向标,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情境+问题串”的模式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效的条件。但如何让“问题串”发挥应有的效能,关键还在于教师的研读。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前结合教材独立研读;思考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是什么?教材中提供的每一个问题所蕴含的知识点是什么?问题串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等;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与学生共同学习,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知识,与问题串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该如何解决等;最后是课后反思重读,思考本节课是否通过“问题串”达成学习目标。只有经过反复的读,才能真正读懂“问题串”,读懂教材。总之,基于教材“情境+问题串”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组织,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学组织者,要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努力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据此调整“问题串”中的问题或呈现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好“问题串”的作用,有效地为学与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