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中乐——浅谈陶艺对孩子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7
/ 1

泥中乐——浅谈陶艺对孩子的影响

杨文

江西省九江市 永修县外国语学校 330300

陶艺是一种古老的艺术,陶艺教学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逐渐地被引入了中小学生课堂。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中已经将陶艺教学列入了中小学美术教材。陶艺教育发展的空间是广阔的,它是一种立体的造型、三维空间的塑造。学校小学陶艺教育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能力。它以其感人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使学生获得快乐和满足。

一 亲近自然 塑造未来

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亲近大自然,亲近泥土的天性。玩泥巴是很多学生酷爱,却苦于平时生活中对泥巴接触的机会小。 陶土湿润柔软,使少年儿童感到亲近、自由轻松。泥土多变的特性,是孩子释放自我、阐述童真的一种手段;是通过触觉、视觉,感觉引人向善的一种朴实的方式;是施洁净于人心的体现;也是他们学习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增强自信心的有效措施。上陶艺课,无拘无束,敲、摔、打、揉、搓、拉、团等动作随心所欲,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处在积极主动状态。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儿童的兴趣。”陶艺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减轻儿童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把金钥匙。

二 拓宽视野 增长知识

陶艺还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画内工夫画外学”。陶艺制作不只是依赖于一些技能,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社会经验作为基础,这些功底主要来源与“社会、科学、语言”等的领域,来自各领域的交叉以及日常生活。在教学《陶艺——盘条器皿》这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有趣的陶瓷艺术,多途径收集图片、光盘、实物等资料,布置查阅相关网页,下载有关罐和壶的教学信息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欣赏。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来说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对学生来说,丰富了欣赏内容,增加了欣赏兴趣,培养了欣赏能力,激发了创作欲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以罐和壶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网上进行研讨,这就更大大扩容了教学信息量,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对所获取信息的交往能力。 再比如制作一个花瓶,对其瓶口和瓶身的长、宽、高的掌握要考虑到数学中的黄金分割知识;如何防止陶器在烧制过程中不破裂,要运用到物理中热胀冷缩的原理等。

三、 开发智力 树立信心

陶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任凭孩子怎么捏、揉都会是一件很有特色的作品,而孩子想象力越是丰富,出现的作品越是充满童趣的美。陶艺制作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力,因为哪怕完成一条粗线,也要经过搓、磨等等工序,更不说完成一件小作品了。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被上釉后烧制成彩色的瓷器,一定对自己的动手能力更有信心。陶艺制作是一个很好张扬学生个性的途径,恰到好处地传达出自己的想法,渲泄学生的情感,能启迪了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老师要善做引导,激发学生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现力,做到敢想、敢做,尽情塑造,展现纯朴的艺术。

四、提高审美 培养创新

在欣赏陶瓷作品(图片、录像、实物)中,通过欣赏名家的陶瓷作品,感受泥塑工艺和现实美,从作品的造型,色彩及含义,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美?美在哪里?同时让他们更细致得去观察,在装饰技法上有什么变化,是用卷、折、切、压等方法还是用其它技法,然后让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创作,学生努力尝试去发现美的造型,去予以实践。虽然学生的作品极为稚嫩,但他塑造出来的漂亮的小花瓶,装饰得很美,都很自然地把这些花瓶特征表现出来,而把一些不美的,甚至是丑陋的忽略不计,去丑存美,都运用了美的法则,这不正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深化吗?陶艺课能挖掘和凸现孩子的智慧和才能,让学生通过陶艺的欣赏与制作,培养了他们的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当学生在用泥巴制作陶艺时,手脑并用,可以促进学生手指肌肉的协调发展,使其有效开发右脑,增强学生对工艺美术的兴趣,从而全面地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品质。“创造美于自我,施洁净于人心。”陶艺使学生在津津乐道和制作陶艺的陶趣中,得到滋长享受美而又陶冶美的心灵与情操。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陶艺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贴近自然,既拓宽了视野又增长了知识,既开发智力又树立信心,既能提高审美又可培养创新精神。总之,学生们不仅从中学到了陶艺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养性、静气、识史、追求完美、规范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品行意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陶艺活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又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是一种生动的美育,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艺术修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