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作用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9
/ 2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作用策略

华希北

(山东省齐河县第四中学,山东 齐河县 251100)

要:史料是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历史研究与历史讨论的必要工具。因此,在初中阶段学生所学科目增加历史学科后,史料就应该融合应用于历史学科的全面教学。发挥自身的辅助教学价值,并帮助学生打破对学科学习的片面化认知。本文从历史课程教学活动中运用史料的四个方面展开史料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为后续历史学科优化教学提供简单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策略



前言: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加入史料的结合应用不仅可以丰富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综合全面。还可以借由史料的故事性加入激发学生的自主研究兴趣,让学生的学科素养被科学的内化与提炼。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切感知历史知识,还可以在切实的历史课程学习中学习到一些优秀的文化精神与道德素养,助推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在课前导入运用史料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新要求的不断推进,无论是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形式革新都开始从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以此实现不局限学生学习思维、想象思维、创作思维的综合化科学教学。尤其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的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视改革。与以往的课前预习相比较,传统的课前预习大多是任课教师布置章节预习作业后留于学生自主阅读,但很少会对学生的预习成效进行检查。亦或是在课堂开始之时任课教师抽出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再次快速预习,同样对学生的预习效果没有专门性质的成效检查。因此,学生对于课前预习的态度整体而言是较为不放在心上且大多敷衍应付的。而革新后的课前预习环节则加多了学生的预习成效检查,让学生对于预习的重要性认知增深具体行动。毕竟课前导入对学生的课堂内学习活动展开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铺垫引导,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浅层的先行解读与疑问留存。因此,在课前导入环节加入历史学科的史料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故事感较重的预习任务充满好奇,还可以使学生对于史料的结合应用信手拈来。例如:历史教师在“百家争鸣”一课的课前预习安排中,为学生推荐史料《道德经》《论语》等的一些经典言论,或以此为基础延伸推荐电影《孔子》,让学生在自主的预习阅读中融合观看。留作下一节正式课堂一开始的提问对答,使学生不陷入单一被检查理论知识的紧张情绪,反而对课堂提问环节灵活认知,甚至愿意主动举手发言,表达意见。

二、在知识讲解中运用史料

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教学中知识细化讲解是历史课程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毕竟历史知识在一定角度的理解而言是确实相对枯燥且晦涩的。因此,历史教师结合历史史料展开历史知识的细化讲解,不仅是为了让学生在切实、生动的史料辅助中感受真实历史,对于历史的理解充满“身临其境”感。还是为了实效增加历史知识教学的趣味度与真实度,让历史知识的讲授有明确可记忆的记忆连接点。基于此,让史料作为历史学科教学最具代表的记录辅助,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不仅需要历史教师重视起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际运用占比,平衡好趣味与真实的均衡点。还需要历史教师重视历史知识讲解的史料合理穿插,让史料的情感深化作用被科学延展。例如:在“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在初步的课前引导预习之后,让学生先行讲述自身阅读之后的战争理解,然后从学生的表达中导出史料的真实性佐证。让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惨痛有直观的情感理解与切实的材料辅助。但是,抗日战争的有关史料保存已相对较少,除了简易的一些文字记录资料外,主要集中于视频化的影像资料。所以,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在知识讲解中的应用需要由历史教师把握好结合应用的尺度线。既需要让学生从史料中了解到日军在我国土地上的大肆践踏以及滔天罪行。同时,又要在史料的辅助讲解佐证中让学生从本质上意识到战争的残忍与可怕。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之余,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到并学会爱与和平,不忘国耻,珍爱生命。

三、在课堂讨论中运用史料

在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大多时候都是由历史教师负责站于讲台上“说教”,学生安稳的坐于座位上“聆听”,学生与历史教师之间互动较少。并且,历史教师对于历史知识的讲授也是较多处于主观性经验传递视角。因此,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历史教师对于课内提问环节的设置死板且不具有代表性,基本会随机点名提问的学生都集中于历史素养较好的几名学生。久而久之,班级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分化严重。喜欢的学生认为历史有趣且丰盈,学习历史不仅可以反思过往,还可以在一定的发展轨迹基础上展望未来。不喜欢的学生则会认为历史无趣且枯燥,没有什么太大的学习必要。基于此,历史教师完善自身,创新课堂提问环节展开形式的同时,将史料加入其中设置有关的讨论话题,将课堂提问环节转变为互动性质的双向讨论或辩论,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很好的引带。同时无形且惯性的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驱使学生自主自发的加入史料的查阅与相关材料的收集过程。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在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完成历史教师对学生的活性教学,让学生在讨论结论中深化理解历史,同时增深价值判断。例如:在“解放战争”一课的教学中,历史教师结合史料让学生观看在解放战争爆发的初期,国民党在战争各个方面存在的优势数据。但是,国民党还是在短短3年时间内就快速丢失中国大陆。这个问题所反映的可讨论空间完全可以当做一次讨论课题,学生史料观看完毕后,以所持有观点互相结合为一组,然后双向对抗展开细致辩论。

四、在知识总结中运用史料

其实在系统化的学习体系中知识并不能单一的以新知与旧知来区分。但是,在简要的新知与旧知区分中可以直观的认识到学生接触未知事物的心理状态与总结已知事物的兴趣程度。因此,历史教师在进行整体性的知识教学时,最为重要的不是重视单一课堂内的知识点讲授,而是在整体性的教学活动中,善于带领学生建立知识点强化整理。使学生能够总结性的看待所学知识,以时间、地理或事件为一个中心展开时间线的全面关联。以此深化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旁观视角,同时增多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学习的梳理巩固,最终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得心应手且能即时查缺补漏。基于此,史料在总结阶段的作用就意义非凡。无论是

课内时间的教学总结,还是课外学生自主的自我总结,都可以将史料作为总结的有效工具之一。以此弥补学生在时间、事件在固化记忆思维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成效。例如:在课堂教学的“唐朝”一课中,历史教师在章节知识点梳理教学完毕后,引领学生进行单元知识点的灵活回顾。不仅可以以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社会活动为简短插入启发,还可以着重增多我国史料的结合复习。让学生从已知视角进行史料辅助的深刻强化,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得以世界同步化的空间思维拓展,同时,还可以以唐朝内具体的制度、经济、人文等从广度与深度上拓展延伸,加多史料信息相关的层次挖掘,使历史知识的重难点学习与复习脉络清晰。

结语:

综上所述,史料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具有极高的融合价值。历史教师在展开历史课程的教学活动前要对当节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该节课程与史料的关联做好充分的结合应用准备,以此发挥史料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使历史知识的教学不仅可以生动、有趣,同时还充满一定程度的历史厚重感与历史真实感。


参考文献:

[1]当增扎西.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291.

[2]王亚丽.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史料”的巧妙运用分析[J].才智,2020(16):211.

[3]霍秀云,程亚静,薛爽.初中历史图片史料中历史信息提取路径探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05):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