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任务驱动,让学习真实发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1
/ 2


以 任务驱动,让 学习真实发生

熊海云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东实验小学 河北 唐山 064000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把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融进一个个任务中,让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分组完成任务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可以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其成就感,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

教学五年级第五单元口语交际时,因内容是要学生演演课本剧,我觉得这是一个跨越课程的边界,让学生在兴趣、目标、学科和资源之间有效建构的良好契机。因此,我在班上开展了《我是剧中人》的综合性活动。在此过程中,我以任务贯穿起整个活动,用真实的任务来引发有意义的学习,具体活动如下:

一、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

(一)观看视频,激发兴趣,畅谈感想,分析表演成功的原因。

一听说要看表演视频,学生们高兴地鼓起掌来。我先播放了在网上下载的一段《晏子使楚》的课本剧,学生们聚精会神,不时发出惊叹。一剧终了,学生们还意犹未尽。我趁机引导:“大家看得都很投入,都觉得好看,说说你觉得好看在哪?”孩子们纷纷发言。“他们表情特自然,即使台词很好笑,自己也不笑。”“他们把台词背得很熟。”“场景布置得真像。”“每一幕都起了一个名字。”“一点也不怯场,都挺投入的。”“他们衣服、道具准备得很充分。”连平时爱玩游戏,从没举手发言的小远也高高举起了手,说:“他们的语言植入了现代的语言,很搞笑,但是还是挺符合那个人物的性格的。”“植入这个词用的多贴切啊,你的分析很有道理。”我马上给予了肯定。

  1. 观看春晚小品,进一步获得感官认知。

这一步,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能够大致知道如何去做表演准备,产生过一把瘾的强烈渴望,激发他们的潜在智慧和创造才能。我说:“刚才看到的是我们同龄人表演的课本剧实况,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著名小品演员黄宏的作品《荆轲刺秦》。”话音刚落,欢呼声就响了起来。在观看过程中,学生们笑得前仰后合,别提多开心了。有的甚至还跟着比划起来。看完后,谈感受时,孩子们更踊跃了。发言汇总如下:演员演谁像谁;动作表情丰富,很形象;说话看不出来是表演,超自然,像平时在生活中似的,说话、笑起来什么的不做作;台词写得好,幽默又顺口;还搭配着音乐;演出时都是面对观众的,很少背对观众;除了主要演员,还有很多群众演员;有教育意义,告诉我们不能篡改历史……孩子们说的多好啊。

(三)自愿组合剧组,明确演出任务及要求。

接下来孩子们又谈了观看后的启发,对要演课本剧这一实践活动热情高涨。于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全班分成了五个小组,从语文课本中选择一个课文文本,选择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的过程,他们充分讨论,积极参与,毕竟选择好文本是演出成功的关键。经过激烈的讨论,各组的选择尘埃落定,分别为《景阳冈》、《草船借箭》、和《桥》剧组。

(四)讨论完成活动方案,理清表演要做的准备。

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活动项目策划能力。活动方案的制定由我给出了初步框架,然后由学生填写完成。方案制定是本次活动重要的方面,而方案的可行性最终在实施中会一步步得到验证。在完成方案的实践活动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了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活动总结的全过程。

二、创编剧本,制作道具背景

方案设计完成之后,接下来就是各小组依照方案执行,在后面的活动中,我所要关注的就是学生的合作状态,对细节的把握及方案的可行性指导。

因为有了兴趣,学生们的活动就显得主动积极,因为有了任务,学生们的活动就有了目标和意义。学生们开始了选文——阅读——查资料——编写——修改——定稿的一系列创造过程。

在此期间,学生们牢记着我的提醒,即“我能做得更好吗?”剧本在一次次的讨论中创造、完善。

一组的剧本是《景阳冈》,成型最快,两天之后,就交上来要我给出一些修改意见。以下是我们之间的一段讨论实录:

师:在酒店和到景阳冈山上是在一个场景下演出吗?

生:不是,是两个不一样的场景。

师:可独幕能表现两个场景吗?

生:(思考后说)不能,该分为两幕来展现。

师:哪个情节是剧情的高潮部分呢?

生:武松打虎的时候。

师:对啊,可是剧本中这个环节是一笔带过的,只用了一句话。表演时怎么体现出效果来呢?

生:我们在这里要把动作写详细,要加上武松和老虎的动作……

《草船借箭》剧组,定稿最晚。孩子们想要把诸葛亮和周瑜立下军令状、周瑜和鲁肃交代实情、诸葛亮请求鲁肃帮助、周瑜的疑惑、鲁肃和诸葛亮一起去江上借箭、曹操的安排、诸葛亮借箭回航和周瑜得知详情的慨叹都一一表现出来,场景有八幕之多。我提醒他们:有的场景安排只有几句话,能不能适当增删呢?除了安排场景之外有没有别的办法来交代情节呢?场景的频繁切换对表演效果会有什么影响?孩子们又集思广益,进行了回炉改造。最终定稿时已经融实际与艺术、跨时间与空间,集内容表现与情感教育于一身了。

四个组中《桥》剧组,改版最多,整整七次易稿。一开始稿子的场景设计也不合理,需要两幕表现的情景杂糅在一起了。经探讨改成了两幕,第一幕:洪水 ,第二幕:祭奠。改稿二,因为旁白太多,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大量的旁白不适宜演出,表演要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来交代情节和塑造人物。于是又砍掉大量旁白,把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让剧中人说故事,表演故事。改稿三,人物对话受课文局限。《桥》这篇课文的表达特点之一就是语句简短。学生的对白设计受其影响也很简洁,但作为剧本表演起来表现力肯定不够。于是,小组员们又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加入了符合剧情和人物性格需要,又适合舞台演出的语言及动作。虽然改了又改,可是孩子们兴致却更浓厚了。经历了七次修缮,最后剧本定稿时,孩子们竟然欢呼起来。

剧本创作完成,接下来,孩子们又着手筹备服装、道具。

由于在课本剧中需要用到较多的道具,例如假发、头饰、胡须、扇子、兵器等,学生们分工协作,自制道具,这是一个生趣盎然的过程。手工、美术的才能也得以体现出来。孩子们集思广益,道具的筹备过程简直就是一个宝藏开发的过程:和氏璧用漂亮的盒子包装出来了;鱼汤由塑料鱼“煮”出来了;野菜有苦菜、荠菜被从地里挖来了;军帽军服向爷爷借来了;浪花用白布演示出来了;战船用大纸板折出来了;老支书的胡子用白线加铁丝缠绕出来了……

可以说,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收获了很多,我也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无穷潜力。从剧本的撰写修缮,到道具的制作筹备,孩子们协调探索,无论是从语文学科知识的把握,写作水平的提升,还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团队协调合作的精神上,无疑都是一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实践。

三、排练预演,探究表演艺术

此环节安排学生在课下自由完成,因此时间紧迫,孩子们利用体育课和放学时间争分夺秒的排练。每小组集中排练,交流发现的问题,并商讨如何解决。孩子们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背熟台词,反复练习台词,依照剧本有序上下场。通过实践,同学们很好地理解了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协作能力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在学生排练了一周之后,我组织了一次组内预演,并对他们的动作、语言、语气、语速、表情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指导,及时纠正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孩子们也向我咨询了如何布置场景。最后通过大家的齐心努力,这些问题都被一一解决了。

四、汇演评议,总结活动收获

经过两个星期的筹备和努力,终于迎来了正式表演赛。大家辛勤的付出没有白费,五个剧组的演出都赢得了观演老师、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孩子们在兴趣激发和目标引领下,利用多种资源,以任务驱动,让学习真实发生,在合作探究中延展了能力,获得了生命的有效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