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3
/ 2

巧拨妙引 ,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何中田

湖北省武穴市四望中心小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习的人。”作为教师,应该着力于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巧妙点拨,相机诱导,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关键词 自主探究 合作 阅读

一、围绕矛盾进行探究

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围绕这个矛盾处大胆质疑,进行探究。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矛盾之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和“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这两处矛盾的地方,还有文章的结尾处“人死了,是不会微笑的,可文章写死去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觜上却带着微笑。”带领学生对这些矛盾

的地方进行质疑,让学生存着质疑,自主地、深入地去研读课文,既理解了课文的内涵,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真正达到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

二、捕捉“空白”点进行探究

课文不仅仅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像,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最好初入点。

  1. 在人物语言空白处延伸

《田忌赛马》一文,写田忌照孙膑的主意和齐威王进行第二次赛马,果然转败为胜,那么,孙膑在观看了第一次赛马后是怎样向田忌传授妙计的呢?就此,可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想像孙膑当时说话的内容。

2、在人物心理空白处延伸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没有直接描写邱少云的句子,而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衬托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充分想像的余地。因此,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捕捉这些精彩的“留白”之处,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根据画画中邱少云的目光、神情、动作进行想像:邱少云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学生饶有兴趣地利用这些“空白”处展开大胆的、合理的想像。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包含的深刻含义,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探索、研究课文的能力,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3、在人物动作空白处延伸

譬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我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以“指导员护书经过”为题,说一段话,要求用准动词。这样,既深刻地理解了课文,掌握了动词的灵活运用,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4、在文章结尾空白延伸

例如:《荔枝》这篇课文的结尾以一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戛然而上,语句平谈而又回味无穷,简单的一句话里包含着作者饱满的情感和无尽的诉说。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这个“空白”点让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几句作者没有写出的话,从而唤起学生的感情,和作用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三、抓住换位体验进行探究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共享他人的快乐,分担他人的痛苦,移他人之情于自己的心中,引发情感转化。学生为了使自己能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就会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去控究课文。如一位特级教师教学《赤壁之战》,讲到黄盖火攻曹营这一计策时,创设了一个情境,教师让学生当黄盖,他则做黄盖手下的一员将领。他要求“黄盖”们充分阅读课文,然后让他们在火攻曹营的路上回答“将领”根据课文而设计的问题。由于学生担当的黄盖这个角色,许多问题被手下“卡住”,因而都很自主地去研读课文,兴致勃勃地争相回答,相互补充,终于弄懂火攻”这个计策的周密巧妙之处。

四、挖掘争鸣点进行探究

课文中往往存有许多争议的观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争呜点,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穷人》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就“桑娜是否应该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开展了探究性阅读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桑娜家境比西蒙强,她那么善良,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有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桑娜家境贫寒,五个孩子都那么小,她不应该收养两亻孩子。双方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不同情感体验,谈出了理由,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时,教师不要马上对这个问题下定论,而是要引导他们在辩论中深

体会桑娜当时矛盾复杂的心理,以及她收养两个孤儿的善良和伟大。

五、扣住模糊点进行探究

课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对课文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抓住文中的模糊点,交代不明处去究,去直陈己见。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那些模糊点进行讨论,甚至行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月光曲》中有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贝多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这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句子。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有学生质疑: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不少学生认为贝多芬不回答是因为他很谦虚,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贝多芬。这个答案是合理的,但是教师仍要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别的可能性吗?学生思考片刻以后,提出另外几种看法:贝多芬不回答就是默认了贝多芬不回答是因为他在构思《月光曲》,顾不上回答…这些回答都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学生的思维在探究中从求同达到了变通,从变通中开拓了新意。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与实践[J]. 赵小彦.  科技资讯. 2020(18)

[2]自主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卢妍文.  中国农村教育.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