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7
/ 2

中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曹敏

厦门市第八幼儿园 361000


摘要:规则意识是区别自然人和社会人的重要标志,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在习得规则意识之后可以将社会规则逐步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则,使自身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则的要求。但是幼儿在3-5岁这个年龄阶段,身心发育水平较低,对行为的自我约束力和管控力较差,对于抽象规则的理解能力较差。所以在这个年龄阶段,幼儿习得规则意识基本是依靠“他律”而非“自律”。但规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与“尊崇幼儿自由发展”的理念似乎有些相违背,幼儿的天性就是不受规矩束缚、自由表达情绪,而规则则要求幼儿按照既定的要求去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我们的规则意识教育要在尊重幼儿心理特点和天性的基础之上开展,教师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教育方式方法,重引导、重启发,将规则教育贯穿至幼儿一日生活的始终。

关键词:中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关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其实在教学活动中并不是一个新话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经常有教师和保育员说,平时在孩子学习、游戏、吃饭、午睡这个过程中最能挂在嘴边的就是规则二字,但是与自己所重复的次数相比,孩子们真正理解规则并且自觉按照规则来约束自己行为的,还是不尽如人意。有些小朋友属于嘴上答应得很好,结果转身就忘的类型;有的小朋友是属于自己做了违规的事总是察觉不到,但总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别人的违规行为并且向老师告状;还有些小朋友是明知道这种行为方式不对,但总是故意调皮捣蛋。所以孩子们规则意识的建立对于教师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孩子们自身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均有着重要意义。举一个小例子,如果幼儿在课堂中不遵守课堂记录,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幼儿也会因自己的不守规行为导致该学的知识没学上;还有一些关于安全规则的教育,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自我防范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如果没有在幼儿园阶段学习基本的安全规则,在生活意外、自然灾害发生之际就无法进行基本的自保。故而规则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教师在幼儿规则教育的过程中又经常会踏入“重命令轻引导”“重先发教育轻后起教育”等诸多问题。我们将在下文中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详尽论述。

  1. 教师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过程中的误区

  1. 重命令轻引导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们经常能听到教师或保育员对幼儿“发号施令”。例如在幼儿吃早饭的过程中,看到挑食和偏食的小朋友,保育员阿姨总会大声说:“不要挑食,这个牛奶要大口大口喝”在游戏的过程中也总能听到老师在强调:“这是公共物品,大家用完一定要放回原位,不要自己拿着玩”。虽然这种命令能够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规则是无处不在的,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虽然小朋友每天都在听这些规则,但是遵守规则的意识却不强。以一个小例子为例,在午休休息之前,彤彤看到乐乐把游戏区的小鸭子拿到了手里并且要小鸭子陪着自己一起睡觉,她马上把这件事告诉了生活老师。但是过了一会儿,彤彤自己也去游戏区拿了一个毛绒小兔子。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彤彤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公共物品不许带出公共区域”这一规则,她之所以把乐乐的行为告诉生活老师完全是出于一种自发的规则意识,而不是一种成熟的,既能发现他们违规行为又能以规则意识时刻约束自己的规则观念。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发现,我们平时强调式、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其实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这样的方式只能让幼儿对于规则意识有一个初步的认知。

  1. 重先发式教育轻后起式教育

先发式教育是指教师在幼儿进行一项活动之前,将在活动中要遵守的规则提前告诉幼儿,以防止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因为不遵守规则发生意外或者影响游戏的愉悦感。而后起式教育是指先不去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让幼儿亲自体验不遵守规则意识会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后果,进而引导幼儿学会遵守规则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喜欢通过先发式的教育提醒幼儿,但是也总会发现,自己说的时候小朋友都答应的好好的,但是一进入游戏环节,就将老师之前说过的话忘在了脑后。例如在室外活动的时候,为了避免小朋友们都集中在同一个器材旁,老师早早强调了大家不要去抢器材,但是活动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两个小朋友因为都想玩秋千而吵了起来。由此我们可发现,这种先发式的教育方式在实践中已显示出一定的弊端。

  1. 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1. 尊重幼儿身心特点,引导幼儿理解并遵守规则

遵守规则的前提是理解规则,如果要求幼儿去遵守一个自己完全不理解的规则,幼儿只会觉得莫名其妙。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避免直接的“命令”,而是要耐心解释规则背后的原因。例如吃早饭的时候,幼儿不愿意喝牛奶,教师要告诉幼儿“牛奶的营养成分是很高的,每天喝牛奶就可以长高高”,当幼儿知道这个规则本身是利己的,是为了自己健康成长的时候,对于规则本身就会不那么抵触。同时规则也不是僵化的,遵守规则的前提是,幼儿有遵守规则的能力,同样是喝牛奶,如果幼儿已经在家吃过早餐喝过牛奶,那么你让幼儿大口大口喝牛奶就会成为一种强制,甚至会给幼儿带来非常不愉悦的体验。所以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尊重幼儿的身心特点,耐心引导、解释,灵活安排,方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 重视后起式教育的作用,强化幼儿对于规则意识的理解和认知

同样是上文的抢秋千,虽然教师在室外活动之前已经强调了要有序玩耍,不争抢器械。但很显然当幼儿看到想玩的器械的时候已经把教师的话忘在了九霄云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忙着介入,先观察幼儿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化解矛盾,如果幼儿已经可以通过协商沟通的方式依次玩秋千,那么就证明幼儿已经把“不争抢器材,有序玩耍”的规则记在了心中。如果幼儿一时间争执不下,教师可“故意”任由矛盾升级,然后幼儿发现,两个人谁也不让着谁,结果室外活动时间都结束了,谁都没玩上。然后教师趁机介入,引导两个幼儿“轩轩和浩浩,你俩争了半天,最后谁玩了呀?”轩轩和浩浩都摇了摇头,然后我又说:“其实你俩要各退一步,让对方先玩,或者俩人商量个办法,决定一下谁先玩,不就都可以玩到了嘛”最后轩轩和浩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想通过这次冲突,他俩也明白了,如果不守序游戏,游戏的愉悦感就会大打折扣。

结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应渗透在一日生活和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教师也应科学引导、耐心解释、创新教学方法,将规则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小朋友心中。

参考文献

[1]张荃荃.幼儿违反游戏规则行为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祁岩.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J].学前教育研究,2013,11:69-71.

[3]邵蕾.幼儿对班级规则的认同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