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4
/ 2

浅谈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

张静仪

东莞市同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摘要

学校社会工作注重整合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的资源去满足高校学生的需求,通过结合使用生态系统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互动理论和标签化理论,系统阐述了当下中国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具有可行性的介入模式,并提出了相关对应的路径选择,使得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能够有机结合,对高校学生工作进行有益的补充,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学校社会工作。


关键字:学校社会工作 高等院校

目前大学生社会性问题日益增多,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主要有家庭教育方式偏差、家庭婚姻问题、学习适应能力不足、学生群体和人际关系、网瘾、就业焦虑、性问题等,严重威胁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1]。学校社会工作是以服务为主,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开展工作,更容易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肯定。此外,高等教育也逐步向市场化过渡,高校之间招生竞争激烈,为了吸引更多的求学者,高校势必要推动高校社会工作发展,提高高校学校社会工作有利于增强高校自身竞争力。

学校社会工作的概念

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原理、方法及技巧应用于教育机构及其设施中,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良好关系,构筑“教”、“学”、“成长”的和谐环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2]的一种专业服务活动。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等院校的基本模式

(一)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学校-社区-家庭”模式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学校-社区-家庭”模式主要从社区、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着手,采取社区、学校和家庭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加强三者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从而构建学校-社区-家庭良性的互动的平台。第一,学校社工不仅要考虑到学生个体是否存在缺乏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还要及时把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反映给家庭,联合辅导员或者学校心理咨询师开展家庭走访工作等。第二,学校社工也要考察学生所处的社区可否有存在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除了要向学生提供抵御不良因素的方法,还要及时向家庭和社区反映情况。第三,学校和社区都要开展同类型的教育活动进行宣传,帮助有同样问题的学生一起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到社区活动、校园活动中来。

(二)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个案和小组相结合的模式

“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认为,人不是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到他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因此,在向学生提供个案服务的同时,可以把相同遭遇或者有相同需求的学生开展小组工作,让学生在小组的过程中相互产生认知,提高改善偏差行为和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要相信学生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并在过程给予充分的鼓励支持。而通常存在行为偏差的学生容易遭受到周围的人事物的孤立,根据标签理论,当一个人被贴上不良标签时,这些标签极容易伴随着当事人进行社会交往,逐渐的当事人心理可能也会形成对标签的认同,进而持续进行偏差行为,学校社工在介入服务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其服务学生的行为进行重新定义,即帮助学生对自我进行重新的认知,协助被标签的学生摒弃已经“被标签”的想法,增强改变行为的信心。

(三)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驻校社工和高校辅导员的合作模式

驻校社工是相关组织派遣专业社工长期驻扎在学校里,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在学校里从事服务学生、服务老师的工作。驻校社工是学校社会工作一种特有的工作模式,对学校教育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增设驻校社工可以预防并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3]。驻校社工、学生、辅导员之间的关系是交互联系的,可以构成以下关系(见下图):

5fd6d765beefe_html_cab23dc47be07ba.gif



5fd6d765beefe_html_4a90d9de8a39a08f.gif

寻求帮助





这就启示了驻校社工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时除了向学生提供服务,更需要向学校辅导员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社工向老师提供专业化的培训服务和共享学生情况,让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和加强自身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辅导员对于学生在职业指导、学业辅导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每一位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更为详细,驻校社工也需要这方面的信息,向家长传递学生的信息。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等院校的路径选择

(一)学校社会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互为补充

我国高等院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途径大致分为两种,其一是在高校中开展学校社会工作课程,以授课教学的方式把学校社会工作带进高校。其二是通过政府支持,高校与民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合作协办,在高校建立学校社工的相关组织,通过组织活动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学校社会工作趋向于强调服务性和个体化,以“助人自助”、平等和尊重的理念为工作指导,社工在这当中只是担当一个辅助者的角色,服务的过程更为尊重学生个体的意愿,开展工作时能容易吸引高校学生的兴趣,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可成为拓展高校学生工作途径的新选择,使得学校社会工作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借鉴传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两者紧密联系。

(二)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

如果没有整合出自身本土化的服务模式,只是单纯模仿国外学校社会工作的运作模式,是难以整合利用周边的资源去满足高校学生的服务需求。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过程必须要根据本国的实际状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想要把学校社会工作普及到各大高校,首先要落实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要求。高校可以与当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共同合作开展校园分享会,组织大学生团体活动等,在丰富高校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

、高等院校学校社会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展望

近年来,如何让高校学生以及学校工作人员认识、认同、接受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如何实现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如何在高校中建立起完善的学校社会工作体系,这都是学校社会工作在介入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对于高校而言,应该开设学校社会工作课程培训和加强设施建设,培育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毕业后直接服务于高校,为学校社会工作提供足够的后备力量。高校也需要积极与非政府组织通力合作,高校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可以作为资源分享和链接的一个平台,高校也可以为非政府组织提供人才资源,实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海伟,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缺失看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J].文献教育,2007(7):46

[2]范明林,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3

[3]邢卫华,高校学生问题及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作者简介:

张静仪,一线社工,2016年毕业于东莞市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20年5月就职于东莞市同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从事退役军人服务领域。曾在司法社工领域从事安置帮教、社会矫正工作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