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选址案例研究在乡土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以胶东海草房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30
/ 2


聚落选址案例研究在乡土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与探索——以胶东海草房为例

王振华 陈彦慧

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山东 省 威海 市 264300


摘要: 乡土景观设计扎根于地域文化,其与自然气候、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依托关系,通过对海草房聚落的案例研究,探究乡土聚落选址的人文内涵,为课程的设计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案例依据,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自然、人文、乡土三个维度展开设计探索与创新。

关键词:聚落选址;乡土景观;阈


一、寻山问脉,以山水为师

位于威海地区的胶东海草房聚落的形成是伴随着海洋渔业、军事戍守、移民等综合形成的,这里丘陵绵延起伏,地势形态多变,海洋蜿蜒曲折。海、山、河等地貌的结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洋特色,人们根据山体走势和河流的蜿蜒变化,探寻最适宜的定居地点。

1臣闻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贤古人选择定居之所必通过充分的“相土尝水”、“审势观被”,择上地而居。威海地区的海草房聚落选址多充分依托地势,所选区域多微风和煦、净安之所,地势多北靠山南面水,或南面河泽。以宁津镇的留村为例,村落选址背靠甲子山,北、西两侧环山拥抱,东部平坦静谧,是进入村落的主要方向,东南向低洼,延续出去,两条河流从村落的东西两侧穿过,于聚落南边缘汇聚,走向东南方向的水库。

从留村的聚落选址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在气候、地势、水源上所下的功夫,河流四季有水,均为山泉之水,自元朝建村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良好的地理优势使得村落活力不减,先民以山水为师,寻山文脉,充分表明了聚落选址的重要性。

从海草房聚落的选址可知,空间环境的设计,优先考量三个关键因素:势、气、水。

即为山地的走势,地势的起伏结构,地势的起伏结构直接决定了聚落的布局和结构,和影响了道路的走向和民居的布局样式。留村的背山面水,两山佑护的地势结构,使得聚落特色鲜明,容易出现好的环境,更有利于居民的生活起居。

涓涓水流为居民带来了生活用水、人们洗衣物、家畜饮水都需要河流,河流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便捷。同时,水又象征了财源,集山中之水,聚于东南。

风是气的表现形式,和风细雨,润泽万物。风口的位置和常年大风都不利于聚落居民的生活起健康,因此,气的流动也是聚落选址考虑的因素。

以自然为师,在乡土景观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实地踏勘、发现自然界对于选址的影响因子,从先民的选址中学会设计的布局与结构排布,充分考量地势、水、气三因素对乡土景观设计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自然也包括了门的开向、窗的开设等因素。


二、文脉衍行,以生为化,式为活。

文脉的传承,居民世代耕作,将海洋的渔业生活化作生命之本,民俗与民居形态所构成的仪式成为人们活的精神食粮。

海洋文化是人类以海洋为载体,同时也形成了海洋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具有海洋特性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更包括以此为基础形成的蓝色文明的海洋型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等形态。而传统又是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是物化的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体现出其丰富性。聚落是群体生活的显现,是一代代的居民生产、生活、繁衍生息的真实写照。

胶东半岛地势以丘陵居多,在沿海地带山地更为众多,山之海、海之山的交融成为这里的突出特征,近海依山的村落构成了胶东沿海地区的主要聚落形态。

这一区域最为特色之处则为民居的海带草(“大叶藻”类)屋面,海带草是胶东沿海民居使用的最为重要的建筑材料,其主要分布在胶州湾一直到渤海湾沿岸一带,其中,荣成的海草房现在遗存最多,主要分布在石岛、俚岛、成山等地方。海带草以其耐腐蚀、耐久性好,保温隔热、防潮等优点,现存最久的海草房超过300百年。

海草房体现的是传统的原生态的民居形式,这种生态的文化形态整合了自然与人文。文脉的传承、文化的演绎是乡土景观设计的灵魂,是空间得以落地的脊梁。为了形式而形式最终只能像轻浮的流行歌曲一样,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脍炙人口、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优秀的作品,无不延续着文化的脉络,传承着历史的痕迹。

在乡土景观设计课程中,通过海草房聚落的文脉层面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乡土景观设计的文化意识;通过寻山文脉,以山水为师建立起设计的自然意识。这样,学生通过有意识的发掘文化元素、文脉民宿的设计元素,通过符号化的元素表达与新的设计理念的碰撞,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然、人文、建造之间的彼此关系,建立良性的设计沟通,最终做出有温度的乡土景观设计作品。


三、聚落选址的构成结构与乡土景观设计的教学探索

聚落的构成结构的分析主要包含节点、构造线、阈三个方面。

节点

住宅单元是构成民居聚落的节点,在聚落中所占比例也是最大的,这些散布在聚落中的“节点”构成的聚落的主体和主要内容。祠堂又构成了聚落的又一个节点,祠堂是聚落的核心区域,也是聚落中居民的精神归宿所在。

住宅单元的布局是以院落为主体的,院落的构成主要有“一”字平布、“|”竖向纵深布局、短巷内连、合院组合等形式构成。

构造线

构造线主要受到聚落中道路交通的影响,道路随坡就势,随着住宅单元的转折变化构成了聚落的线型结构形态,构造线的变化一方面受到住宅院落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水系、山体的影响,这两方面都体现的是显性的影响,另外还有一层,那就是风水的讲究,有的甚至将防御作为构造线、道路走势的参考因素。

聚落的布局结构往往会随着地势、道路、水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若干聚落小单元,这些小单元构成了聚落的不同阈,每一个阈往往都有着完整的公共活动区域,共同的道路出行、有的甚至拥有者一片水域便于日常生活所用。

这种阈的概念在聚落的选址和布局中显得尤为重要,阈是设置乡土景观节点、构造聚落差异性、突出乡土特色的关键区域。阈的地理位置、河道水系、地势关系构成了乡土特色景观环境的概念差异化表达。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9

[3]李政.胶东传统民居及其现代演绎.天津:天津大学,2003.01

[4]彭鹏.华北山区传统聚落外部空间研究.南昌:南昌大学,2007.06

[5]邓红风.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姓名:王振华,出生年月1985.11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滨州,毕业院校:山东艺术学院,毕业专业:设计学,学历:硕士,工作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威海),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环境设计研究


1 《汉书》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