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共关系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6
/ 2

政府公共关系视角下政府公信力建设

郭彩霞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 要

政府公信力就是使公众信任的力量,它代表着公众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主观评价。政府公信力的强弱,与政府所拥有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具体形象息息相关。由于中国特有的国情,使得基层政府在机构设置、服务意识、行为技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本文从政府公共关系的视角出发,对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在直面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基层政府;政府公关;政府公信力


1 政府公共关系与基层政府公信力内涵

1.1 政府公共关系内涵

所谓政府公共关系,是指政府在维护社会利益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发挥传播沟通、行为规范等职能,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关系,以维护政府良好形象,体现政府管理理念的一种传播活动。

1.2 基层政府公信力内涵

所谓基层政府公信力,是指基层政府通过自身的权威性、资源优势、信用等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优化社会治理,增强基层政府在公众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凝聚力,从而巩固权威地位,以提高基层政府履职和绩效能力

1.3 政府公共关系与基层政府公信力的联系

政府公共关系与基层政府公信力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基层政府要在公众之间建立良好的公信力,充分运用政府公共关系的手段和策略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具有良好的公信力,有利于政府公共关系学科的实践与发展,为政府创新公共关系策略和手段、发展政府公关提供环境基础。

2 政府公共关系对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积极影响

2.1 政府公共关系有助于基层政府树立公信力建设意识

由于政府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在公信力关系中始终位于主要位置,这就使得政府在很多时候不自觉地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尤其是基层政府,对自身服务意识和群众意识认识有限,又与社会公众接触较为直接,他们的一举一动在群众眼中都会被放大,公众就是通过他们的行为来评价政府的。所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政府公共关系理论,不断强化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公信力建设意识是提高政府形象、强化政府与群众良好关系的重要条件。

2.2 政府公共关系是基层政府传播自身形象、强化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和认可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存在着客观与主观之间的差异、具体和抽象之间的差异、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差异等,加之社会公众内部也存在着素质差异、认知差异和心理接受等差异,这就使得政府的形象和行政行为难以直接为群众理解和接受。政府公共关系则起到了沟通反馈的双向桥梁作用,通过政府公共关系策略和方法的使用,将政府树立的自身形象、政府的行为意愿传达给社会公众,同时将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期望、监督意愿、政策理解等传递给政府 。通过政府公共关系这一双向传播手段,拉近了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有效地强化了政府的公信力。

3 政府公共关系视角下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共关系意识不足,建设公信力的素养欠缺

一方面,基层政府由于其特有的原因,往往使得大部分政府人员公共关系意识不足,他们对公共关系的理解具有简单化、片面化和错误化的特点,这就使得在日常的行政和管理过程中,他们不愿意或是认为不需要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决策仅仅凭借个人的主观臆断,这就会导致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存在脱离群众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内部人员可能缺乏相应的公共关系技巧和策略。基层一旦出现不稳定或者发生某种危机事件,基层政府出于各种关系考量,更多的时候不是积极利用政府公共关系策略、技巧与群众沟通以化解危机,而是会选择封锁消息,通过隐瞒或是私了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很容易贻误危机的最佳解决时机,使得危机出现扩大和恶化。就公众而言,他们希望自身的知情权得到保障,希望政府能够将危机事件的真相告知,而政府却选择单方面解决或隐瞒问题,这就很容易让公众对政府的信息传递能力和危机解决能力产生怀疑,在损害政府形象的同时,也破坏了基层政府的公信力。

3.2 基层政府机构设置存在缺陷,导致公信力建设中责权不清,协作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政府机构没有设立公共部门。在现行体制中,实际上有不少部门承担着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但是由于这些部门职能交叉,责任不明,使得各级政府开展的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没有系统的规划,呈现出零散、盲目的特点。由于我国政府管理范围较宽,使得各部门之间权力和管辖存在交叉重叠,这就导致在基层政府信任关系建设中,每个部门管一块,公信力建设呈现碎片化,一旦爆发信任危机,就会出现“谁来管”和“谁负责”的声音,缺少合作协调意识,不能在关键时候团结应对信任危机事件,最终损害的还是群众的利益和政府的形象。

3.3 信息传递与沟通渠道比较单一,缺乏健全的双向沟通机制

一方面,基层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交流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以政府的行政指令或公告向社会公众传递政府信息,这种传播方式具有强制性和单向性,公众并不能将自身的意见或建议传递给政府。另一方面,以官为尊、官官相护的传统思想仍然影响着社会公众,这种思想在基层管理中更为常见和显著,加之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使得在政府公信力出现危机时,基层群众一旦无法通过双向沟通机制实现和保障自身的知情权、参政议政等权利时,小道消息、网上谣言就会肆意传播,影响社会稳定。

4 政府公共关系视角下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路径

4.1 强化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共关系意识

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共关系理论学习,对政府全员进行基层行政和管理事务的公共关系技巧、策略培训,注意将服务意识与公关意识相融合,培养和塑造复合型的政府工作人员;另一方面,要深入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学习政府公共关系本领,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渠道使得政府工作人员有机会走进群众去倾听群众的声音,只有实践才能真正提升政府公关意识和建设政府公信力的基本素养。

4.2设立专门的公共关系机构

针对目前中国政府内部机构设置存在的缺陷问题,可以考虑在基层政府中,将公共关系的职能从其他零星的机构职能中脱离出来,成立专门的管理和统筹部门,负责政府公共关系和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的相关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既可以成为决策机构或决策者的“智囊团”,起到出谋划策和信息提供的作用,又可以在信任危机或突发事件出现时,起到领导协调的作用

4.3建立行之有效的双向沟通机制

首先,针对政府内部信息层级传递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公关信息传递渠道和机制,由公共关系管理机构负责,并要确保该渠道的通畅性、直接性和准确性,就是要在危机事件中,能够全天候无障碍地将“第一手”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决策者和统筹机构,并保障决策信息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递实施 。其次,要建立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有效的双向沟通机制,使得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和意愿能够为公众理解和认识,同时能够准确、真实地将社会公众的声音传递给政府,加强与群众的沟通。

参考文献

[1]巫冬华,李琳,王珊.浅谈如何正确运用政府公共关系构建社会和谐[J].经营管理者,2013(21):301-301.

[2]孙嘎.政府公共关系视域下我国基层政府公信力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3]冯振萍.论政府和人民之间信任关系的重构[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4):19-22.

[4]史国君.走出政府公信力的“塔西佗陷阱”[J].群众,2014(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