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全球文化的分析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8
/ 2

外研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全球文化的分析性研究

刘佳鑫 林周婧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针对外研版高中英语新版教材是否合理结合各类文化,尤其是全球文化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主要对教材视频材料文化来源、教材文化内容中外对比现象、Using language & Presenting ideas习题部分文化知识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在以上文化内容中,编写者过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也没有融入足够的全球文化,同时中外文化的比较内容略有不足。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 全球文化 文化意识 外研版

  1. 引言

根据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文化意识”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文化意识是指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促进他们与不同社会的人际交流(刘道义)。而教材的内容是否较好地呈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到的文化意识往往会受到教材编写者自身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我国外语教学界对2019年新编高中英语教材的文化内容的分析性研究极为缺少,而对于教科书中文化知识的研究恰恰对教师和学生都意义重大。因此对于教材的文化内容是否向学生展示一种合理的文化价值观的研究极有必要。下文集中探究编者是否将文化意识这一核心素养渗透到教材中。

  1. 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一教材部分文化内容的分析

(一)、视频材料文化来源分析

改编后的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新增starting out 板块,该部分旨在通过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激活学习者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语言知识。该部分视频有机地结合了全球文化、目的语文化以及本地文化,充分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文化知识,呈现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例如在第三单元Exploring English中,以生活化美语视频Grandpa’s trunk 激活学习者关于家庭这一话题背景知识,接着引入Father and Son(Germany comic)、The Sound of Music(Australian film)、Home with Kids(Chinese sitcom)以及The Incredibles(American film)等来自不同国家的家庭影片及读物,将全球文化、目的语文化、本地文化与家庭文化联系,拓展学习者的文化视野,同时也构建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教材文化内容中外对比现象分析

在活动的设置方面,教材编写者确实有意识地引领学习者将异国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进行对比,如:第二单元中阅读材料Misadventures in English呈现了一些英语表达引起的误解之后,教材也有引发学生思考汉语中是否也有一些表达容易引起他人的误解;第三单元中学习了关于英美的家庭文化,思考题中也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家庭的故事。每一单元中都会出现诸如此类的引发学习者对比的思考问题,但是此类问题往往所占篇幅甚小,如图2所示,引入中国文化的思考题只以一两句话略过。而且教材对本族语文化的渗透大多零散地分布在阅读材料的思考题中,很少出现在完整的语篇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文化对比的思考。

601213b11e07a_html_a73d538e14220900.png

601213b11e07a_html_c13f4016addc86d2.png

图1阅读材料思考题

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建立在输入和输出两部分。张革承等(2007)提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是既要能获取以英语为载体的各种信息,还要能以英语为载体传递信息,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介绍自己的文化。因为忽视本土文化输入,会造成学生英语语言输出障碍。”这也说明了进行中外文化对比的重要性。

(三)、Using language & Presenting ideas习题部分文化知识分析

在这两个板块中,语法与词汇练习活动更多地关注于检测课文的结构、语言知识点,并没有对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文化知识进行深入讨论。活动中缺乏与文化内容相关的任务。阅读材料前后的练习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如选择文章大意、完成表格练习等,需要学生系统运用所学文化知识解决的任务并不多,以图3所示的练习为例,该练习只是为了加强定语从句这一语法知识的训练,并没有渗透文化内容。相对来说,听说练习更加注重了语言知识与文化的结合,但仍然缺少与全球文化和本地文化的结合。教材需要针对所学文化知识设置与文化内容匹配的活动和练习,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理解、习得、内化和运用语言知识。

601213b11e07a_html_2b7e5ad5b7f4ef8d.png

图2 第四单元Using language 部分练习

  1.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必修一教材中部分文化内容的剖析,发现教材有以下特点较为突出:教材文化内容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焦点,缺少全球文化的渗透,也缺少世界文化与本地文化的对比。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基于反思性所形成的对于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其结果不应是简单的1+1=2,而应是1+1>2,即追求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相互促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人格完善,也就是“生产性双语学习”(高一虹,2001)。因此,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要注重中外文化的比较,切不可忽略或轻视外国文化与母语文化的相互促进关系。

对于教材而言,为了使学生能够使学生紧追全球化的大潮流、使用英语与不同社会的人群交际,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知识面,教材要更多的渗透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世界各国的文化已经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紧密相连,教材编写者的文化价值观念也要断更新。教材的阅读文章以及课后习题要通过介绍及比较中外文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异同,学会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提升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将文化知识内化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有利于国家和个人发展的跨文化态度与意识。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不可永远只以一种传统方式教授文化知识,而要随时关注文化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注意各类文化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打破文化在框架间的束缚,防止学生以绝对的静止的眼光看待文化(邱俊杰,2013)。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基础内容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一方面是要重视文化渗透在阅读中的重要性,深刻挖掘教材语言知识背后所蕴藏的文化背景,适当选择文化背景知识丰富的阅读材料补充教材的不足。当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文化内容倾向于目的语文化时,教师可以通过目的语文化补充本土文化,例如在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本国文化的不同之处。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中外文化内容完全区分开、独立教授,而要注重启发学生分析各类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正如刘道义(2020)所说:教材观是片面的,不能把教材看作是神圣的、不可越雷池一步的,严格按照教材教学;天下没有完美无缺的教材,但有很好的老师,老师才是学生的第一资源。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在筛选和补充中让学生在不同文化的对比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坚定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高一虹.“1+1>2”外语学习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刘道义.名家谈|刘道义:天下没有完美的教材,教师是学生的第一资源.[Z/OL].https://mp.weixin.qq.com/s/cB6XSpsHc3KBz0MQXRB6Vw.2020-03-21/2020-10-11

[3]邱俊杰.2003—2013年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内容研究文献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4(04):174-176.

[4]张革承,张洪岩.英语全球化语境中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7(06):49-5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