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究型思维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有效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2

基于研究型思维培养的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有效性分析

王锦丽

江西省南昌市 南昌交通学院 330031


摘要:在众多的本科院校基础课程中,大学物理是一门理工科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维逻辑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培养教育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具备较强研究思维的应用型人才愈加重视。而本科院校在培养人才时,基本以教学任务和目标为基础前提,引导学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实际的应用能力,以此帮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时,能进行充分体验与实践。本文主要以研究型思维模式为探究视角,对本科大学物理应用型教学展开一系列的分析,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关键词:研究型思维培养;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有效性


所谓“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立足于实际教学任务为基点,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科研态度、正确的科研方法、良好的科研思想等等,帮助学生得以做到“知其然并知所以然”,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课程,是帮助学生建立较强的适应能力,促使学生在走上社会时,能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旨在为我国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能人才。应用型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重点关注“应用”上。因此,本科院校的大学物理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二者的有机融合上,有利于学生能充分适应社会,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1. 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内容

大学物理课程基本内容,大多以典型性物理理论为主,形成了较为具体、全面的基础课程,如热、电、光等等[1]。大学物理最大的特点,是严谨的逻辑性与密切的逻辑性,作为应用型本科的基础课程,其最根本的教学任务,是帮助专业学生为日后的专业领域学习,建立夯实的科学基础。鉴于此,大学物理教师应深入剖析当前的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选择更加符合学生专业相关领域的学习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实际效果。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详略分明。这是因为在大学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基础知识与理论与中学物理内容较为相近。因此,大学物理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可选择尽量精简的教学方法,不再向学生重复赘述,利用略讲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实现内化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力学相关领域时,可将已经在中学物理便出现过的“牛顿第三定律”相关知识,进行精简化处理或“一带而过”进行省略;在教授定理相关领域时,教师大可将质点的动能定理进行精简略讲,而将教学侧重点放在“质点系动能定理”的内容上,启发学生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自己推导并理解物理意义以及适用范围。如此一来,既能大大缩减不必要的教学时间,还能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深度的理解,使学生避免因重复学习物理知识,而形成学习倦怠感。

  1. 结合实践,丰富大学物理教学内容

在大学本科院校中的物理教学中,涉及到了丰富的思维模式。学生在学习大学物理时,可以说是理论知识应用与思维方法相互融合的过程,这也充分体现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的。为了启发学生扎实掌握物理理论知识,并将其充分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大学物理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时,可向学生展示实际应用中的实例[2]

例如,在向学生讲解等厚干涉理论相关知识时,大学物理教师应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核心,以学生常接触到的近视眼镜为辅助教具,向学生讲解眼镜表面增透膜的原理作用。学生借助实例的讲解,既能深刻感受物理理论知识的本质内涵更能感受到物理知识对实际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并借此展开基于物理原理的实际问题研究。

  1. 调动学生思维,强化物理教学质量

爱因斯坦曾表示: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远远不及提出问题的重要性。鉴于此,大学物理教师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应在培养学生扎实掌握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深度挖掘问题的能力,因为只有带着问题去思考,才能更好的发挥知识的实效性。物理教师应以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向学生先进行有效性提问,再借题发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剖析,循序渐进的引出所学内容。当学生带着教学问题时,才能调动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自身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总结、相互讨论等方法,思考出合理、正确的解题思路。物理教师即便是讲解定理及规律相关知识时,也应采取有效提问的教学方法,避免向学生“和盘托出”,并引导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知识,大胆地尝试寻求解题方法。同时,教师在教授物理知识时,应将时代科技与典型性理论向融合。

例如,在向学生讲解恒定电场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将“霍尔效应”与“反常霍尔效应”相结合,使学生既能理解经典知识,又能感受现代科技领域的先进研究。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首先应引导学生掌握科研的本质内涵,启发学生在面对科研工作时,能做到理性对待,明确基础的科研手段,再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参与到科研当中。

  1. 丰富实验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相关人才时,应以不同的专业培养计划为基础,结合实验教学的目标、任务,制定出系统、全面的基础实验活动。例如,在SZ学院制定的必修实验方案中,要求每届保持2000名修课学生,并完成15个实验项目,总共修完32个课时[3]。该校为了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对此实验方案进行了统一安排,不以自然班为授课模式,而是要求学生在7天内,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完成自主预约,促使每名修课学生都能在一周内,修完一项物理实验。在SZ学院的校园网上公布了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并明令学生应自主完成相应的学习计划,如若出现临时情况无法完成实验项目的学生,应在实验开始前7天内,向相关负责人进行申报。经过SZ学院的长期实践,学生不仅具备了强大的应用能力,还建立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另外,具备一定实验条件的学校还应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具备研究型的实验项目,促使学生在工程技术领域当中,能重点结合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与解题方法。

除此之外,大学物理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研究型实验时,应尽量做到测试样品更“接地气”、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积极转变研究型实验“高达上”的敬畏心理。例如,在向学生讲解导热系数实验时,大学物理教师可利用生活常见的板材,作为实验测量样品,如密度板、复合地板、胶合板等等。在正式开始实验前期,教师应对学生明确讲解不同板材之间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过后会出现的实验结果,探索结果出现的原因,并用结合物理原理进行解释,逐步提高学生的研究型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物理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时,应立足于研究型教学模式上,将教学、科研、实践三者进行密切的融合,将课程内容中的理论知识向学生进行有效的传达,以便于学生在实际应用时,能避免走进物理学习的误区。同时,教师还应重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能实现自主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研究型思维,进而提高自身的物理应用水平,日益向应用型综合人才发展。笔者相信,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融合研究型教学模式与应用型教学方法,定能为我国社会培养出大量、优秀的综合应用人才,加速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余同普, 邹德滨, 银燕,等.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军校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以"陀螺的进动"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7, 040(001):82-85.

[2] 王鹏, 冯娟娟, 覃同,等. 研究型大学近代物理实验新型教学体系研究——兰州大学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7, 000(001):123-125.

[3] 倪燕茹.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J]. 高师理科学刊, 2019, 039(001):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