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拜物教其下人的异化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3
/ 5

商品拜物教其下人的异化探究

杨宗凡

陕西师范大学 710062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的不断发展和趋于成熟,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本文将从商品的发展过程以及异化过程思想的演进过程来进行分析,人的自主性的历史演化过程与人的自为性的缺失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异化;自主性;自为性






The Alienation of Commodity Fetishism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relations, the production mode of human society has also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ommodities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thought of alienation proces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of human autonomy and the lack of human self-reliance will be analyzed and studied.



Key words: commodity; fetishism; alienation; autonomy; self-reliance




商品拜物教及其下人的异化探究


一、商品的演化过程及拜物教的出现

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的解体,从而引起了小商品经济者的两极分化。一极是那些经营有方,操作优良的生产者慢慢积累了巨额的财富,使得自己生产规模不断的扩大。而另外一极则是那些经营不当,操作不当的小生产者,逐步走向了破产的地步,无力继续承担社会生产的任务。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大大加速了这种两极分化:一是那些经营不当的生产者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和农民一起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二是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出现,那些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许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给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另外也因为他们的破产让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了极大的市场。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过渡,同时也标志着剥削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个时候也由封建方式的剥削转化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此外,在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大规模的海外扩张,对殖民地的掠夺以及通过各种暴力手段对其他国家政权的干涉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

也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快速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也正式的进入了“资本的时代”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生产工具,也更有极大的能力去创造社会财富。可是社会的发展并未使大多数人的幸福感提升,反而加剧了资本家对他们的剥削和掠夺。“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部分人在创造“物”的同时,也使得极大多数的人开始被“物”所控制和服役,人的自觉性开始被掠夺,“物”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个人因此也被“物”所统治着,现实的人慢慢的变为了“抽象”的人,“抽象”包含着两种含义:一方面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种精神的统治,另外一方面则是现实的层面,即商品、货币和资本,这三者的充斥从而也久就产生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以及资本拜物教。在商品经济中,通过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生产者如果不能够将自己所生产的商品交换出去,那么这个商品就会在商品的生产者手里所停滞,如果长期交换不出去的话,那么这个生产者必然会破产。因此,商品生产者对物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崇拜感,将物神圣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商品拜物教。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商品拜物教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而是来源于劳动所生产的商品,该商品所具有的社会性质,也就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随着商品形态的出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性质并不能够之间的表现出来,只能通过商品和商品之间物的关系表现出来。这样,生产者之间的劳动关系便表现为商品之间的价值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便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商品形态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了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了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称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关系,与时,商品本身形态本身所具有的这种特殊性质在人们的头脑中就行成了相应的拜物教观念。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平时所用的笔,可以帮助我们记事,作为一种书写的工具十分的有用,可是如果放在了生产关系中,笔商和购买者之间的关系便只能通过这支笔的买卖体现出来,倘若这支笔的商品销售情形不好,笔商便会最终破产。与此相对应的购买者必须支付一定的金额才能拥有这支笔的所有权,因此简单来看他们之间便构成了一对矛盾。

在我们日常的学术研究中,“异化”一词是一个古老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一个词汇。它最早的出现于希腊文allotresis。异化也包括着多重的含义:在神学上,首先指人在默祷中使精神脱离肉体,而与上帝合一;其次,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由于顾全任性而使神性丧失以及罪人与上帝疏远。在社会学上,主要是指人与社会相脱离和疏远;在法学中,主要是指价值与财产的生成以及其的一种让渡的过程。

  1. 异化思想

(一)康德的异化思想

康德的异化思想异化这个词在德国的古典哲学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与进步,首先得从康德说起,康德的哲学体系中离不开异化问题这个范畴。作为与物字体相对的东西是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恰巧可以说其作为物字体异化的产物,我们既然不能够知道物字体本身,那么我们便可以通过其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来了解。人为世界所作出规定,以此类推,这个世界所呈现出来的东西那便是物字体本身了。物自体通过自己的异化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我们或许可以将物字体称之为上帝了。我们承认上帝的存在,因此我们便可以将物自体所反映的形式来体现出人自己的多样性。康德的三大批判最终指向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是什么” 的这个问题,马克思对其进行了批判。康德曾说,“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对异化理论历史发展的考察一文)这句话中充分的体现了一种异化的状态。

(二)费希特的异化思想

费希特的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首次将异化这一概念进行了引入,他利用与异化概念所相似的外化来对其进行分析。他在《试评一切天启》中说明了宗教的本质,认为“将上帝看作以我们之内的道德规律为依据的立法者观念,是基于我们的东西的外化,是基于一种主观东西之转化为我们之外的存在物,并就宗教用以规定意志而言,这种外化是宗教真正的本质”这一观点对费尔巴哈的思想也有着很大的启发。

黑格尔的异化思想

黑格尔的异化思想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最初表现在对于基督教的“实证性”所作的批判中,他继费希特所揭示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之后,通过思想异化的形式揭示了人与人的异化关系,他认为,所谓基督教的“实证性”,就是指人所制造的基督教变成了一种僵化的反过来压迫人的异己力量.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达到高峰,异化成了说明自然、社会、历史等辩证发展的核心概念,成为在“自我意识”所体现的人类意识和社会发展整体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中介.黑格尔把存在的一切都归结为“自我意识”,把异化也归结为“自我意识”的异化.自我意识作为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在社会历史中作为“自我意识”环节的人异化为“绝对精神”.他认为,人和由人所组成的各种社会形态及其历史作为主体,在异化中不仅表现为“分裂为二”、“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而且这种由主体所产生的对立物,对于主体是一种“压迫性的”、“吞食它的力量”,从而赋予异化概念不同于外化概念的深刻含义。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多数时候都对“异化”概念作出贬义评价不同的是,黑格尔看到了其乐观的一面,历史必将在异化的过程当中进步。主体被异化之后,并不会永远的停留在自我丧失的状态,它通过对异化的继续异化从而实现自己更高级的发展。按照否定之否定的原理,异化虽然是对事物自身的否定,但是通过不断的发展,它便可以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它可以作为事物发展过程中一个积极的环节。事实来看,黑格尔也主要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异化想象的。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已经看到了现实中存在着异化的状态,但是他没有对其进行彻底的否定,相反的是,他讲异化看作是人的“陶冶”,也就是个人通过异化从个别性自我成长为普遍性自我的一种过程。在《法哲学原理》一文中,他写道尽管被异化的世界是一种悲惨的世界,但是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经过磨练之后激发出自己的潜能。因此来看,黑格尔将异化看作是一种积极而又肯定的因素。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这一思想作出了肯定的评价,“在异化这个规定之内--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环节”黑格尔这种辩证的思辨性,对马克思对异化的研究提供可全新的视角。

青年黑格尔派的异化思想

青年黑格尔派的异化思想费尔巴哈认为在人的世界中,人具有双重的生活,即内在生活和外在的生活。人即使没有另外一个人,他依然能够行使讲话和思维的职能,这点与动物有着鲜明的区别。动物离开了自身,其就不能够存在和发展。在宗教领域中,上帝就是人的异化,你可以通过上帝去认识人,相反你也可以通过人去认识上帝。上帝其实就是自己的灵魂和精神,两者有着相似性。费尔巴哈说道“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成为主体、人格的本质的对象。这就是宗教之秘密人。人把自己看做对象;不过是作为一个对象的对象,即另一个存在着的对象,在这里就是如此”这句话中可以充分的反应出费尔巴哈对宗教进行了批判,不过其仍然是在意识领域中去进行批判的,并未反映到现实生活中。

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也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思想的正式形成,异化也正式的变成了一种哲学概念。在这一时期,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真正的结合在一起,排除了宗教或神学的绝对的权威,开始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世界,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的结合,用以解释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可以说,没有这种结合,人类无法真正的去认识和改变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去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字里行间中体现着人类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

人的主体性的演化过程及在拜物教条件下的缺失

劳动主体性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西方文化对人的主体地位的研究,古希腊哲学中人的主体的思想,文艺复兴中的人本 思想以及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本主义,为马克思研究劳动主体性提供了依据。同时,马克思还继承了大卫李嘉图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等,最终集大成与《资本论》。

古希腊哲学中人的主体性思想

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前苏格拉底时期,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比较局限。但是在公元前5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人类有了更多的认识,不再一味的局限于对神学的崇拜,开始更多的关注人的现实的力量,人们的思想开始得到解放,掀起了一场以普罗泰格拉为首的智者运动。他强调人的感觉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不够,有着局限性,过分夸大主观感觉的重要性,从而陷入了不可知论的误区。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从而失去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他们蕴含着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也为后来的马克思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奠定了前提和基础。马克思通过实践的角度去认识和观察这个世界,一方面要尊重万事万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1.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中世纪时期的西方世界,此时的西方世界遭受着神学和和教会的统治之下,人的主体地位急剧下降。14世纪,欧洲掀起了一场激烈的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思想运动。此时也酝酿出资本主义的新的文化。恩格斯讲到“这一运动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的、进步的运动,这一运动的开展需要学富五车、才能卓著的人才,同时,在这一运动开始后,它会产生出更多优秀的人。”[1]这一思想的转变,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进步性,开始关注着人性,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表现出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都无一例外的展现出了对人性,人的尊严、意志和自由的向往,倡导人文主义,与过去在教皇的统治下没有思想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马克思也曾经写道“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本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2]马克思充分汲取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并将劳动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一活动也贯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始终。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更多的关注与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对其进行着深刻的探讨和研究,他们承认了劳动主体性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威廉·配第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配第主张从生产过程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把劳动看做财富的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3],劳动作为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马克思对此也指出:“它(指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工人的工资仅仅只能够满足其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条件,工人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与其所得的工资远远不等,应该提高其工资生活,以满足其更好的生活,更多的创造社会财富。他的理论体现着对社会不公平的批判,工人创造的财富最多,可获得的却是微乎其微。但由于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仍需要后人对其理论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亚当·斯密在继承配第思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自己原创性的观点,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进行了区分,得到了每个人所需的物品不仅仅是由自己获得,更多的是在社会中所得到.亚当·斯密指出:“生产性劳动,作为一种劳动,是与物相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增加物的价值,最终生产价值:非生产性劳动却不直接与物接触,因此,不生产价值。”[4]他认为,直接的劳动就会与资本相交换,不是直接与资本相交换的就是非生产性劳动。他为后来的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大卫李嘉图作为古典经济学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在资产阶级所能容纳的范围内,将古典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极高的阶段。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既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劳动价值理论,并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价格理论。大卫李嘉图吸收了亚当斯密价值理论中的劳动价值论成份,但坚决抛弃了亚当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大卫李嘉图批评亚当斯密劳动价值理论存在的矛盾之处:“亚当斯密如此精确地说明了交换价值的原始源泉,他要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就应该认为一切物品价值的大小与他们的生产程所投下的劳动量成比例,但他自己却又树立了一种价值标准尺度,并说各种物品价值的大小和们所能交换的这种标准尺度的量成比例。”

  1. 马克思的劳动主体性思想

马克思在概念上严格区分了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区分了交换价值与劳动价值。他认为,劳动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商品过程中所付出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使用价值则是客观事物对于人的需要所产生的肯定与否定关系,交换价值是指一种商品同另一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他还区分了劳动价值与劳动力价值,他认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不过,他并没有区分价值与劳动价值,他认为价值完全等同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无关,不含有任何使用价值的成分。也没有严格区分劳动量与劳动价值量,这些概念的区分虽然对劳动价值论的根本思想影响不大,却制约着劳动价值论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着劳动价值论向信息生产领域以及向更为复杂的人的精神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扩展,影响着劳动价值论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衔接。

马克思十分重视其理论,他一定程度上为劳动者所发声,但终究不能代表劳动者的利益。马克思在继承批判的基础上成为了工人阶级的代表。

商品拜物教条件下人的自主性的缺失

在商品拜物教条件下,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人的自主性正在发生缺失。在生产过程中,个人劳动从属于社会劳动的一部分,马克思通过对其生产过程的分析而对其进行了批判。卢卡奇说道:“工人必须作为他的劳动力的‘所有物’把自己想象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有两个条件:第一,劳动者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了维持生存的一切物质条件,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基本条件不是任何时代都具有的,只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形成的。因此,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将自己的劳动力进行了出卖,工人的命运也慢慢的开始并不受自己的支配。

在交换过程中,人的自主性也发生着缺失,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基本属性.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过渡商品的使用价值;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对其进行支付和购买,不可能同时得到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渗入到了人生活的社会的方方面面,此时,人变成了物,人们之间也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的形式”[5]在商品交换的世界里,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一味的追求物,人的自主性发生着极大的缺失。商品的“私人占有”也使得人的自主性发生着缺失,资本金源源不断的积累着财富,将其看作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似乎一切的努力都是在为了增加自己的社会财富,真正的占有并不是社会生活中的购买者,而是资本家和神秘的商品。

商品拜物教条件下人的自为性及其缺失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尽的论述了资本的增值过程,资本的增值就是不断追求剩余价值的一个过程。主要有两种形式,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是通过增加工人的劳动时间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资本家采取了一种更加隐蔽的剥削方式,那就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的提高对工人进行剥削,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是提高剥削的唯一因素,这也是资本家不断追求的目标。“它要不断的成为商品和货币,相继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态,并进行不断循环,即在运动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6]这充分的体现出了资本的增值具有自为性,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劳动者和货币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不断的循环和周转而源源不断的增值,资本来到人世间,它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使自己的规模不断地扩大,一直向壮大的方向发展。

商品拜物教条件下人的自为性的缺失

资本增值的过程中有一点突出的就是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从这个维度来看的话,我们不能以资本的剥削性从而去否定资本价值增值的自然性是不合理的。资本不断的增值具有其不可逆转的规律。“资本总是要向那些能够获得最高利润的产业或产品集中;资本总是要通过竞争表现自己的活跃,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大资本就吃掉小资本 ,小资本又不甘心被吃掉,资本就要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安全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就 一定会产生股份制经济;资本总是要不断地扩张;资本总是要通过形态的变化使自己规避风险,获得最大的收益;……等等。”[7]资本主义社会中可以通过政策减少其危险的发生,但不能否认资本增值的秘密。资本增值的自然性使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得到了提升,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类在商品拜物教的世界里既创造了商品,同时也在受着商品的支配。“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8]这个时代下,并不是生产占据主导地位,而是消费决定产品的生产。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说:“正如中世纪社会通过上帝和魔鬼来建立平衡一样,我们的社会是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9]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了少数人手里,此时消费能力的高低一方面反映出了社会财富的象征。按照消费能力的高低,处于相同消费能力下的人们自然被划分到了同一个阶层,这样一种貌似平衡的状态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人本应该是生产的主体,可是这个时候消费成了人的唯一追求,一定程度上磨灭了人的创造性,也对人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进行了歪曲。人们只是去追求消费,将其当作一种时尚。渴望在时尚中得以炫耀,殊不知“与生产和市场的无情目的相比,时尚是一个节日——不过它同样也是生产和市场的表演”人们在无限的跟风中失去了自己的理智,抑制住了人所固有的主观能动性。我们不要做商品的奴隶,多去思考一些人的真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那个真正属于人的世界。



结语

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张的世界中,如何保持人的主体性和自为性确实是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创造的商品世界,我们本应该去享受他们。可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着被商品的吞噬,我们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他们。






参考文献

  1. 梁燕晓.德国“新马克思阅读”运动的商品拜物教新释——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种解读路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6):637-643.

  2. 孙璐杨.论商品拜物教中的人的异化[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31(04):71-74.

  3. 郝伟. 当代科技异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5.

  4. 张婷. 对异化理论历史发展的考察[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2.

  5. 程飞娟. 《资本论》中的劳动主体性思想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6. 朱扬宝.资本增殖性与社会性的当下观照——再读马克思的资本理论[J].学术界,2013(03):76-85+283.

  7. 王庆丰,王英.黑格尔辩证思维得以可能的前提——内在关系的逻辑[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0(02):21-27.

  8.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7.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6

[1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7.

[12]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03

[1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1页

[15] 郭元《论资本的二重属性》,《经济体制改革》1988年第三期。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

[17]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18] 象征交换与死亡[M]. 译林出版社 , (法)让·波德里亚(JeanBaudrillard)著, 2006

[19] 消费社会[M].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法)让·波德里亚原著, 2000

[20] 陈光,贺瑞.马克思异化劳动的主体性问题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4):32-35.

[21] 刘芳俊.马克思论异化劳动及其与私有制的关系[J].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2):31-38.

[22] 张娜.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主体性及其实现逻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03):14-19.

[23] 周霞.劳动过程理论与劳动主体的重构——布若威与马克思[J].学术研究,2018(11):13-19.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6


3[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7.


4[4]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303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1页


7[]郭元《论资本的二重属性》,《经济体制改革》1988年第三期。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


9[]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