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说理,“真”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2
/ 2

“巧”说理,“真”学习

陈妙菊

福建省福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 邮编 355000



摘要:数学是讲道理的学科,数学课堂更应该是“说理”的课堂。本文通过阐述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巧借“说理”,让学生在“说理”中感悟知识的内在本质,明晰数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说理”的课堂上,孩子们讨论、辨析、汇报,掌声不断,学生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说理 深度学习 思维发展

“说理”不仅仅是学生在课堂上会说、会表达或一问一答,更不仅是低段教学中学生简单地模仿他人的语句,试图通过语言的重复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是学生带着自己见解有理有据地说理、析理,进而悟理、明理,透过表象明晰知识的本质,完成知识的构建,让深度学习真正的发生。因此,数学课堂的说理需要学生对问题知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通过数学语言表达交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明晰数理,内化知识。

  1. 巧设“预学”,说理引 “航”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理可说,言之有理,而不是无思想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或是同学的想法,就需要学生对课堂知识问题先有思考和见解。设计合理的“预学单”提供给孩子们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对所学知识事先有所了解,动脑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在课堂上有所感、有所谈。

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9加几》时,首先思考《9加几》的重点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探索“9加几”的算理,体会“凑十法”的合理性,又该如何帮助他们用简洁易懂的数学语言说出其中的算理?基于这些思考,笔者设计了“9加几”一课的预学单。

《9加几》课前研学单

【我来研究】

1、你会计算“9+4”吗?用你喜欢的方式说明为什么这么计算的道理。

604ad337a9c0d_html_be49886861b52211.png604ad337a9c0d_html_a2e43c42538a2391.png 我来尝试】





思考:关于9加几,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

【我来提问】

对于加法,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我来研究”中的问题是直接出示新课内容,让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去计算,了解孩子们基础的同时让孩子对新课内容有所感有所想。同时,我鼓励孩子用画图、列式、文字表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说明理由,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时间接告诉学生,说理是可以用画图来辅助的。紧接着,我引用课文中的“试一试”第一题作为预学单中的“我来尝试”这一块的问题,提供图形和算式结合,降低难度,给孩子提供了“手脚架”触及“凑十法”,提供给中下的孩子说理的框架,降低他们对“说理”的胆怯度。提出“关于9加几,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思考是让孩子回顾学生的过程中,哪些细节需要留意,提醒同学的同时再次对自己强调,培养严谨的态度,最后“我来提问”中让孩子说出疑惑或者自己的想法,让孩子经历自主思考和操作,在课堂上有感而发、有理有据,有见解地倾听和讨论。

  1. 巧借“研学”,说理享“获”

通过“预学单”的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困惑走进课堂,改变了数学课堂的格局,让教学从传统的师生一问一答走向“基于学生已有学习的多维对话与深层建构的学习过程”,构建深度说理课堂。

片段一:《9加几》关于“如何计算9+4=,为什么这样算”展开说理。

生 1:我代表我们小组汇报。 (同时展示预学单)我们小组在计算“9+4”是有两种方法:①数数,9接着往下数4个,9、10、11、12、13,所以9+4=13。②画小圆圈,先画9个,再画4个,一共是13个,所以9+4=13。

生 2:我们小组的做法是画小棒,画出9根小棒和4根小棒,9根和1根合在一起变成10根,10和3根合起来就是13根,所以9+4=13。

生3:我们组的做法和前面的差不多,9+1=10,10+3=13,所以9+4=13。

……

通过说理交流,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也让孩子们在说理中接触到了多种算法,对于每一种算法都有一定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片段二:《笔算除法》关于“你会用竖式计算42除以 3吗?这两种方法(图1)都可以吗?为什么?”展开说理。

604ad337a9c0d_html_dff168e24f21c4ff.png

图 1

在这儿孩子们对这于两种方法,引起了争辩。教师此时提问“哪一种方法更好地体现了分的过程?”在说服对方的说理过程中,孩子们请出了小棒来帮忙,发现4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剩下1捆就是10根然后把10根和2根合起来12根再平均分成3份,这样将小棒和竖式一一对应,学生就明白了为什么要分层计算的道理,所以第二种方法更科学。

“教师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课堂上,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思考、指点迷津,让学生遵循着算理,发现算法、驾驭算法!

  1. 巧用“延学”,说理拓“思”

拓展数学知识,培养发散思维,让数学更有意义。在说理中拓展知识的外延,帮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打断数学模块知识之间的隔断墙,将知识形成知识网,完善知识网络的构建。

如在《认识面积》的教学中,出示问题:“用尺子来测量边长(图2)为什么也能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你知道为什么吗?”

604ad337a9c0d_html_2210caa53061973c.png



图 2

学生通过探索,将“摆小正方形”的方法与上图方法联系起来,指出起始尺子量出的每一小格就是代表一个小正方形,这两种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在说理的过程中也为以后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做好铺垫,打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触到面积计算的本质就是数一数有几个这样的面积单位。说理之妙更在于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时,会思考更多,继而主动探究,从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说理”的数学课堂,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探究,真正落实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