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教学方式,创建高效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2
/ 2

丰富教学方式,创建高效课堂

林良芳

广东省东莞市清溪镇石田路晨光第一学校 , 52366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逐渐成为了教师们工作的重点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够仅仅只是学到语文知识,还应该从中收获语文素养,这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丰富教学方式迎合了新课改的需求,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较大的帮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创新改革教学形式,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丰富;创新

丰富教学方式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关注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当今社会人口流通速度快,导致很多地区的教育形势越来越复杂。学校里的流动人口子女占比越来越多,班级里学生学习态度的悬殊分化也愈加明朗。小学生是一群很特殊的群体,孩子们的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里,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固定式思路的教学行为,单纯地搞传统化的“一刀切”的教育,不仅会降低教学的效率,还很可能制约孩子们的个性发展。教师应在教学中相应地使用一些创新化教学策略,寻求个性与共性的平衡点,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导入,保证学生学习状态

我们遇到新问题,总是在头脑中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活动自主建构新知。教学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同质归类,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因为其爱玩、好动的心理、生理特点,其注意力是最容易涣散的。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一开始的这一阶段。学生刚刚结束完课间活动,很难在第一时间将注意力调转过来,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因而,在这一阶段是不适合直接讲授新的知识的,语文教师应该采用各种课堂导入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转到学习这件事情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达到一个较好的听课的状态,学生的听课效率上来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自然也能提高。

比如,在教学《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时,笔者就运用了一首歌唱母亲的歌曲进行了导入,在美妙的歌声中,学生们很快收敛了心思,沉浸到了音乐当中。通过音乐这种极其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抓住了学生们的耳朵,使他们的心思回到了课堂中。音乐播放完,笔者通过话语对学生适时的进行引导:“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母亲的课文,通过这个小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母爱的伟大。”通过笔者的一番引导,学生们很快进行了阅读的状态,完成了阅读任务,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打破传统模式,让学生做主人

教育教学领域在不断进行着革新,旧的教学理念已经被时代所抛弃,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在不断的涌现。不过,在这之中,一些优秀的思想和文化依旧能够很多的融入当前的教育中。但我国的优秀传统是经久而不衰的。那么,我们就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这些东西。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课堂角色的互换,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的形式实现。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内容时,笔者先是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朗读,最后,选出小组代表到讲台上进行朗读,比一比谁读的更有感情、更好。作为一首描写景色的诗篇,要带领学生进行细细的品味,帮助学生抵达作者瑰丽的想象中,尤其是“疑似银河落九天”这一句。在鉴赏之后,笔者从庐山瀑布出发,对学生进行了思想上的教育——我国幅员广阔,山河秀丽,名山大川坐落于各地,成为人们闲暇时间的好去处。但是在游览这些名胜的时候,很多游客都有一些不好的行为,对这些景点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并且增加了景点工作人员的困难。笔者让学生探讨一下自己知道的不文明行为,以此为镜,以正自己的“衣冠”如此,通过这一番交流和引导,打破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传播德育正能量,促进教学策略的多元化发展。

三、创设具体情景,引导学生感知

对于小学生来说,故事性强的内容,更易于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但语文教材中不可能全部选用这类的文章,对于故事性不强的内容,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具体的学习情景中,学生能投入自己的情感,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对语文阅读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所以,教师有必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作为教师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借鉴能力,充分将课本资源利用起来,创设出合适的情境,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学习《姥姥的剪纸》这一节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笔者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关于“剪纸”的视频,通过几个简单的事物给学生呈现出了一个美好的情境,让学生以视频的形式了解我国这一民俗艺术……如此一来,学生就能迅速投入到课堂中来。为了让学生能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更好地感知语文知识,笔者便将各种各样的剪纸图片给学生滚动播放,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民俗氛围。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自然能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对本课的内容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四、合理问题引导,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问题是思考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开始,问题也是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思维通常都是围绕问题来开展的,正如牛顿对“苹果落地”问题的思考,才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一伟大的定律。孔子经常会用问题来启发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小学生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有探索的欲望,而问题就是指引学生前进的线索,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生动、有趣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思维,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这篇课文是关于周恩来幼年时候的故事,表现了他过人的胆识和远大的志向。首先笔者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但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比如课文主要分为几段?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故事?你认为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时哪些?这样学生就不会漫无目的地去阅读,阅读也更有效率。接着,笔者给学生介绍了相关的背景资料和专有名词,比如中国的殖民地历史,这时学生可以问一些相对有深度的问题,比如周恩来在说话时内心在想什么呢?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而读书呢?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五、巧设悬疑,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由于年龄与阅历上的不同,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短时间内难以逾越的差距。教师可以利用认知上的优势,根据文章内容,或者文章标题提出学生认知范围的之外、回答不了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心底的求知欲,使之更专注的投入到阅读当中去。

例如,在教学《夏夜多美》这篇课文时,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的——“话说有一天晚上,有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了池塘里,我们知道小蚂蚁是不会游泳的,它只能趴在一株睡莲的叶子哭泣,但是在其他动物的帮助下,小蚂蚁最终还是回到了家,你们知道到底是谁帮助了小蚂蚁吗?”学生们纷纷表示想,笔者接着说,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在这篇课文吧。通过设置悬疑,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丰富教学形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较大的帮助。因此,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学形式的作用与应用,注重采取正确的方法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度,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咪.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0(34):89-90.

[2]孔芳萍.关于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0(34):91-92.

[3]郭凯.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34):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