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成为生活中的最美姿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2

让劳动成为生活中的最美姿态

郑海泓

玉环市外国语学校,浙江 台州 317600

【摘要】本文阐述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分析当前劳动教育缺失的背景之下,发扬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如何进行劳动教育的几种有效措施。

【关键词】学生 劳动教育 德育教育

时下,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熟悉的话:孩子,你就好好学习吧,家里什么事儿都不用做!”孩子也就打着“我要学习、学习比劳动重要”等幌子不愿劳动。结果,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习才是他的全部事情,家务活儿是父母的事情。就这样,孩子们对劳动慢慢的远离,渐渐不重视。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愿意去做,不珍视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现象也一一暴露,凸显着劳动教育被淡化、被弱化的现实。

我们的学生变成高分低能,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做不到,更谈不上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离开劳动,不可能由真正的教育。在劳动教育缺失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劳动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美德。

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劳动能力是教育的职责所在。这种美德开始被一些人淡忘和忽视,在一些人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劳动教育被淡化、被弱化。我们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在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让劳动观念深入人心。我们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来抓,切实让这种传统美德在新的形势下得以继承和发扬。

2.劳动教育有利于塑造孩子优秀的品质。

毛泽东有句名言:“一切坏事都是从不劳而获开始的”。让孩子从小得到劳动锻炼,可以培养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可以锻炼坚强的意志,在成长中能独对各种困难;可以培养责任心,踏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充分发扬工匠精神。劳动教育也是生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让孩子劳动、教孩子劳动,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习操作的技能,还应以培养“人”为目的,让学生“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孩子的成长路上,劳动教育不可缺位。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3.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创造美好生活能力。

社会书上,我们知道原始人类正是通过劳动一步步演变成现在的人类。通过劳动有了结绳记事、有了语言,有了劳动号子而产生音乐。劳动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让人类感知美好。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正如陶行知所主张的“生活即教育”。学生的生长也就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因为劳动,创造力被激活,生命力被唤醒。

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劳动课,不仅要致力于观念培育,而且重在教人们如何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培育一种现代“新生活”方式,让孩子们获得持续创造美好生活能力。

二、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措施

劳动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德育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在学校付出辛勤的劳动,而且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参与。作为一个新办的民办学校,这两年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在教育学生“劳动教育”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劳动教育。

教育目的不仅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强化渗透劳动意识。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发挥学科的特点,充分地利用好教材里相关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在熟知的《诗经》中,让学生吟诵一首首最早的劳动诗,在厚重的历史中,体会远古人类的辛劳、快乐和渴盼。在《中国石拱桥》、《核舟记》等优秀篇章里,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在名著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让学生感受文字的震撼力,懂得“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的至理。

诗词名篇的渗透远远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这样就容易形成一种教育的浓厚氛围和教育的合力,让劳动教育的思想深深的植入学生心中。

2.开展德育活动,渗透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学校德育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这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也是学校德育的一个突破口。我们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活泼生动有趣的形式,让这一教育达到有效。如红五月活动中,德育处发出倡议,开展“书香寝室”系列活动,学生用巧手进行寝室文化布置,参与铺床、叠被子等内务技能竞赛。组织“舌尖上的亲情”活动,学生和家长欢聚一堂,开心的包饺子、做寿司、享用美食。孩子们在浓浓的亲情中理解父母的辛苦付出,懂得劳动的意义。金秋十月,学生和家长一起走上田头,来一场体验割稻乐趣,感受农耕文化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劳动中懂得感恩和合作,体会劳动的快乐,培养热爱劳动的品质。

3.做好家教指导,使“劳动教育”在家庭中发芽开花。

做好劳动教育,父母是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作为寄宿制学校,新生一入学时,我们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正确引导,让家长在思想上和学校达成共识,注重孩子的劳动教育。平日在家由父母包办家务的小学生成为住宿自理的初中生,家长由最初的不放心到现在很放心。

疫情时期,我们也“停课不停学”。在重智育的同时,也不忽视劳动教育。3月12日植树节,让孩子们来一场“云植树”。完成一项特别的德育作业:学生在父母的指导下利用现有食材,学做一道菜。录制短视频,并写相应的炒菜步骤及体会。学生们从屏幕走向厨房,从一枚枚吃货化身为成“大厨”,认真的体会做菜的苦和乐。这一项活动深受家长的支持,多样亲子活动的开展使“劳动教育”在家庭中发芽开花。

4.开辟校内外基地,创设劳动教育的实践空间。

《尚书》说:“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味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我们身边的中学生“不识稼穑”的现象司空见惯。他们能吟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诗句,却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越来越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

于是,我们不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家校联合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让学生们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稻子收获的季节,家委会组织“农耕实践活动”,学生们走上田头,听种粮大户讲解割稻的动作要领,带上手套、弯下腰,抓紧稻杆,挥舞镰刀,热火朝天的干起农活。同时观看现代化机器收割及烘干水稻的过程。

学校的一角命名“随园”,开辟菜地、果园、花圃,为学生亲近自热接触园艺提供平台。我们把课堂延伸到大自然,学生们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总之,劳动教育不是单纯让学生干体力活,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要真正从课程表上的一种价值召唤成为砥砺成长的广阔天地。因为,我们的幸福生活建基于辛勤劳动之上。

孩子们,一起参与劳动教育吧!让劳动成为我们生命中的最美姿态!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顾建军,议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人民教育,2019.

3.刘新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现代职业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