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合作铸就教育理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6
/ 2

多元合作铸就教育理想

李静

——山东省 青岛第 62中学

近年来,我校“责任教育”理念下的“多元互助”综合改革实践模式研究渐趋深入,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我们历史学科教研组以学校的课改理念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动力,在2017年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经验。

用心打造教研平台

一、科研搭台,提升学科素养。

学校的发展在于教师,教师的发展在于创新。因此打造科研型教师,实现科研兴教、个性强校、特色活校的新式教研之风就成了我们的最高目标。具体做法如下:

集体研教增强积淀。区教研室侯春光老师每年会定期组织全区九年级教师进行集体研教,并把它作为备战中考的重要工作。集中各个学校初三骨干教师分析、交流中考题目和题型,找准中考思路和方向;对照课程标准,梳理知识体系,明确考试范围;协同合作分门别类的整理资料----选择题、材料题、专题、综合试题等等。我们在参与集体研教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业务能力,而且极大的增强了中考积淀。

观摩学习拓宽视野。近年来,学校先后带领我们去了昌乐二中、哈尔滨东方学院、河南安阳历史教学年会、东北师范大学等全国知名的学校进修,与名师教授面对面交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反思解决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大有收益。

专家引领解除困惑。区教研员侯春光老师每周三下午在我们学校进行定点研教,听课之后对每堂课细腻剖析、细致指点,不仅提出中肯的意见,更有切切实实的分析,大到课堂的整体架构、设计思路,小到某个知识点如何更好地展开教学,让历史组全组教师通过具体可感的案例领会历史教育的方向。

.群策群力,集备知识核心。

教研组集备开放化、务实化已成我们62中教研活动的一大特色。我们组每周一上午为集体备课时间,由教研组长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周五下午是业务学习时间,由教研组长组织开展活动,使教研活动常态化、规范化。

备课中实现个人与集体的智慧共享。我们历史组六位老师、三个级部。不仅有大集备,还有小集备。大集备时,除了备教学思路、重难点,我们重点背的是经验和反思----考试难点、易错点、过去的课堂反思。

备课中寻找共性和个性的结合。在和谐的集备氛围中,大家都是平等的对话者,每一位老师都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盲从他人的思想。通过对话,从彼此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感受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的氛围。

.总结反思,成绩证明实践。

一个团结协作、研究学习的教研组也一定会有骄人的成果。

1.学案导学集结成册:通过教学积累和实践,秉承着教育一线的匠人精神,我们62中历史集备组用两轮六年时间打磨出一整套完整而详实的导学案,真正践行了我校一直推行的学案导学。

学生

获奖名称

获奖级别

时间

夏晓萱

《黑夜落幕,彼岸绽放》

市级一等奖

2015年10月

魏辛

《追人生苦涩》

市级一等奖

2015年10月

曹峻宁

《百舸争流,红盾谱赞歌》

市级一等奖

2016年12月

王玉璇

《百姓的健康守护神》

市级一等奖

2016年12月

惠佳琳

《李村大集变迁史》

市级一等奖

2016年12月

王瀚

《时代变迁之下王埠》

市级二等奖

2016年12月

方志

《走进中车四方股》 

市级三等奖

2016年12月

吴绍繁

《李村河兴衰,看李村巨变》

市级三等奖

2016年12月

2.教师成果:借着李沧微视频教学的东风,我们制作了用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巩固、检测反馈的微视频30余个,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为有微视频的存在而更加精彩,达到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老师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高,获得了累累硕果:高燕妮老师荣获山东省德育课例一等奖、李新老师荣获李沧区优质课比赛第一名,李静和白羽老师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得青岛市小论文一等奖的好成绩。杨兰老师的展示课获得了陆安老师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3.学生成果:在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中,我们也加大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青岛市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征文评选活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好的科研成果让历史课堂焕发生机,高效的课堂实践让历史教研结满硕果。随着实践深入,我们历史学科教研组也真正实现了匠心锻造高效课堂。

匠心锻造高效课堂”

.课前:全面细致、反复推敲----用工匠精神锻造每一节课;

“多元互助,三段四步”课堂教学模式是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舞台。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为此,我们在备课环节采取了问题导向式研究,设置了三步:备课标、备学生、备学案。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学习目标,精心梳理出知识体系成为我们锻造一节课的第一步。针对知识体系预设问题: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有什么难度?如何更有效的辅助学生完成这个任务?经过对预设问题的研究,制作课堂使用的课件。

一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尽相同。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备课中我们将学案分为A版和B版,A版针对学师,注重体系性、理解性,B版针对学友,注重基础性、识记性。同时在练习上,也分基础题目和拔高题目,让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够有的放矢。

要想高效课堂,就要课下打磨出一份成熟的导学案。而打磨的过程需要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一份成熟的导学案不会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成不变。它由整个集备组的智慧打造,也需要经过课堂检验和学生的生发。

.课堂:启迪引导、拓展升华----用智慧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课堂是孩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舞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更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只有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才能结出智慧的果实。所以作为课堂的掌舵人,看似让出了课堂的主要话语权,实际肩负起了更重要的任务。因此,为了更好的启迪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我们集备组在学案导学的同时,精心设置了合作探究环节。通过问题的预设,引领学生的课堂探究、互助合作,做好学生的领路人。

.课后:跟进指导、分层辅导----用耐心抓住每一个学生;

为了更好的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我们充分运用课后的点滴时间,实施分层辅导。

首先,指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理顺知识脉络,整理课堂笔记,作为复习的依据和能力提升的途径。然后,分层布置作业:优秀生、临界生、希望生加大练习度,通过练习理解知识;针对稳定生、不放弃生专门制定复习简纲,培养背诵习惯,要求每天背诵一点检查一点,积少成多。最后,早读、暮省采用“口袋书”、“每周一测”对知识掌握进行过关检测,不过关者二次跟进检测。通过这种有效的跟进,我们今年的中考E率3.56%,比往年有了大幅进步。

辅导学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面对的学生参差不齐,性格各异。要做好辅导,既需要耐心,更需要爱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