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6
/ 2

具身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

雍滨瑜

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省乐山市 614000


摘要:劳动教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人培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劳动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国民教育全过程,但如今大学生的劳动教育系统不够完善,在实践中无体验、无情境、无身体的“离身式”劳动教育较为普遍,因此要从构建高校多元的劳育体系;加强培育专业化劳育师资;构建具身劳育的场景资源等方面入手,实现大学生劳育的具身成效。

关键词:具身、大学生、劳动教育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发表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次强调了劳动教育要贯穿大中小教育的全过程。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离身现象的问题意识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具身理论为基础,探索大学生劳动教育具身化的实现途径,期望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有所提升。

一、具身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

“具身”是指在身体和环境充分交互的情况下,将对象化(客体)内化于身(主体)形成身体的感觉、认知、情感、意识的过程,人的身体是感知和内化的载体,起着重要作用,法国现象学哲学家梅洛-庞蒂就提出:“身体是知觉和学习的指挥者和执行者。经验源于身体,身体是知觉的中心。[1]那么身体和环境如何充分交互呢?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践是关键,劳动实践使大自然的物质、信息、能量与人进行交换,从而改造了自然界,创造了人类社会。由此可见,劳动实践本质上就是要求“具身”的。

劳动实践对于人来说十分重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从猿变成人的关键因素,人在劳动实践中解放了前肢,开始直立行走,拥有了手这样一个专用于劳动的器官,并且在劳动实践中创造了语言,从此人这个类属性才形成,劳动实践是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来源。但如今我们的劳动教育存在“离身”现象,劳动教育很多时候成为了一种脱离了身体的“意识活动”,是一种去身体、去环境、去体验的教育活动,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具身化。具身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就是:大学生在环境和身体充分交互的前提下,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并在其指导下将劳动实践作用于环境,形成人与环境中的物质、信息、能量螺旋上升的交互过程。

  1. 具身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

国家教育部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但如今的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在途径上表现出劳育系统不够完善;在结果上表现出劳动离身现象突出,具体如下。

  1. 从途径上看:大学生劳育系统不够完善

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应该是一个包含了“知识+实践”的系统,具有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特征,包括劳动技能、劳动法、劳动伦理、劳动经济、劳动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等。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现状是学科体系构建不完善,落实不到位,“有的学校追求分数至上,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3],许多学校把劳动教育的职责放在辅导员身上,而不是专业系统的课程上,劳动教育强度远远不够。这一点台湾就做的较好,2017年,“台湾70所公私立高校中有59所开设了各种劳育通识课程,达到164门,涉及劳动意识、劳动人权、劳动伦理、劳动关系、职场安全卫生、劳动法令等十余项内容。”[4]

  1. 从结果上看:大学生劳动离身现象突出

近年来,现有新闻中出现大学生离家寄宿后,家长跟随照顾其生活起居,更有胜者邮寄脏衣物回家让家长清洗,等等。如今科学技术极大地将人们从简单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艰苦的劳动工作,甚至鄙视体力劳动者,崇尚脑力劳动,认为脑力劳动是复杂劳动,是体力劳动的倍数劳动,忽视了实践是认识的真真来源,任何经验的总结都来源于劳动实践,正如古人所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甚至许多大学生崇尚一夜暴富、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价值观,不珍惜劳动果实,在生活上铺张浪费,在学习上偷奸耍滑,在工作中好逸恶劳。事实证明,如果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增强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不利于学好各门功课,增强他们实际的劳动本领,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1. 具身视域下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现途径

面对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从“具身”的哲学内涵出发,从大学生的社会属性出发,必须从高校、教师和劳动场景三个角度着手,实现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具身化。

  1. 构建高校多元的劳育体系

劳动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多个系统的协作。构建课程劳育、思政劳育、技能劳育、实践劳育。人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学会爱劳动、会劳动、动劳动的过程,到了大学阶段,应该动劳动,这个懂劳动就是系统地学习劳动知识,除了劳动技能、好包括劳动法、劳动经济、劳动伦理、安全生产知识等。这些知识可以分别在不同的培养方案中体现,比如在课程劳育上着重教授劳动技能,在思政劳育上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培育劳动经济和劳动伦理,在实践劳育方面教授安全生产知识等等,要将劳育纳入大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将大学培养成为一个具有专业技能且懂劳动的新时代合格人才。

  1. 加强培育专业化劳育师资

劳动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学科,就应该配备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实现劳动教育从辅导员兼职化到教师专职化的转变。目前我国劳动教育的课程较为分散地分布在各个学科里,即不全面也不综合,这样会降低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因此要组织专业的教师队伍,将劳动教育这门学科组建起来,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依托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保障等已有科目基础,编写《劳动教育论》等教材,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增设“劳动教育”二级学科,建立完善的本科培养方案,既培养劳动教育专业学生,也作为公共必修面向全校。另外,加强对师资队伍教学成果的考核,采取理论考试、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大学生真正动起来,而不是让劳动教育停留在课堂上,文字上、口头上。

  1. 构建具身劳育的场景资源

具身劳动的关键三要素是身体、环境、感知,当主体因素从充分满足的时候,客体因素也必须跟上,因此必须要构建充足的劳动场景。我国的理工科专业基本都配备有实验室,在许多文科专业也配备有模拟室,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设置更多真实的实践场景资源。高校要加强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企业的紧密协作,挂牌大学生专门实训、实习基地,不断加强产教融合。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突出以体力劳动为重点的劳动场景,并不能局限于专业属性,因此构建简单体力劳动场景十分必要。高校应与周边村镇对接,设立大学生农村劳作体验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到农村劳动,到社会参加义务劳动,坚持日常生活自理,形成多样的、综合性、针对性、实践性的具身劳动教育场景。




作者简介:雍滨瑜,女,1993.01.01,四川南充,汉族,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


1] 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36(4):104-114.

2] 劳动教育何以“树德”[EB/OL].光明网,https://theory.gmw.cn/2020-07/21/content_34013260.htm,2020-7-21.

3] 深刻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三重逻辑[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501/c40531-31695396.html,2020-5-1.

4]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该如何加强[EB/OL].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1/2019/0905/c1053-31338293.html,20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