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与时俱进多元化打好大学生就业攻坚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6
/ 2

论如何与时俱进多元化打好大学生就业攻坚战

王顼

北京联合大学

摘要:适逢十四·五”规划启动的关键时期,大学学工工作,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德、益智、育志、创新为目标,立足管科实际,着力学生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推动构建政府、社会、校院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合力攻坚,把好学生出口关至关重要。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

正文:

作为高校辅导员,除在工作中融入思政教育,就业育人也是重要的突破口。要为学生顺利步入职场、适应职场上下功夫,强化毕业生“爱校荣校强校兴校”意识,积极响应国家“双创”战略,借力北京发展大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指导。深化就业工作责任制,提高就业指导服务和数据填报的精准性,深化创业教育课程指导平台建设。加强孵化基地建设,提高创业率。

一、突出两个特色,抓住四个关键,全员共搞双创教育

(一)两个特色

1.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契合人才市场需求

(1)服务北京,服务市民,办好北京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城市型、应用型大学;

(2)具有创新精神、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秀管理学院;

(3)探求管理智慧、开发个人与组织潜能培育具有独立人格和实践创新能力之管理专才;

(4)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学科专业布局合理——促进人才质量提升

(二)四个关键

1.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

2. 就业市场建设为基础

3. 就业指导教育为重点

4. 就业指导服务为保障

(三)打造人才培养价值链,从大一入学就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总目标

1.招生迎新——新生调研、了解学情、适应大学

2.成长规划——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专业志愿、生涯规划

3.理论教学——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

4.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实践体验、项目教学、顶岗实践、毕业设计

5.实践活动——学业辅导、发展辅导、科技活动、创新创业、专业社团、文体活动

6.就业追踪——就业渠道、出口分析、就业追踪

(四)打造学生培养体系平台

教师规划与发展体系-个性化发展实践创新教学基地-科研平台与学科建设平台-政产学研合作网络-国际合作平台。

二、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丰富载体,夯实全方位育人体系,突出创新、融于实践的“学做思创”的教学体系。融入以“学院-专业教师-团委-辅导员-学生”的五位一体学生科技活动模式,形成企业家精神为引领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提供全方位的孵化服务,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

1.以链接产业、校企互动为基本模式,逐步嵌入区域、融入城市,学校以能力中心、功能集成为导向,服务全程、开放合作。

以教师-企业家-投资人为导师团队,构建课程-活动-实践-竞赛的教学体系,开展理论+实务+技术+教学的学术研究,建立空间+平台+工具+体验的实践平台,培育团队-流程-节点-资金的创新项目,最终实现机会-团队-市场-融资的创业孵化。

2.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不同类型学生需求,可构建三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开设“创业管理辅修专业”培养创新创业管理人才;

(2)强化创新实践能力模式—以赛代练三创赛、GBC国际菁英、启明星、创青春、挑战杯等覆盖全体学生;

(3)强化创业实践能力模式—开设“未来CEO·创业精英班”。

3.丰富载体,夯实全方位育人体系;科教融合,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1)支持教师进行教赛研一体化,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及学生科技活动;(2)推进学术研究引领课程改革;(3)引导教师指导学生科技竞赛获奖后,将项目落地孵化,并形成科研项目。

4.“五位一体”的学生科技活动,学专融合学生科技活动模式,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以校院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以团委规划执行选拔激励;以专业教师学术引领专业提升;以辅导员宣传动员组织实施;以学生广泛响应积极参与。

5.就业市场是基础,就业指导教育是重点

就业指导教育,以学校地址位置为基准,融入北京,构建政产学研合作网络;开拓市场,挂牌就业创业实习基地。

(1)帮助新生明确目标,助力新生尽快完成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及早适应大学生活,明细日常学习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多途径多角度提高综合素质,及早设计规划职业生涯。

(2)开展简历大赛,提前进行就业热身,进一步明确就业市场所需人才条件和标准。

(3)举行模拟招聘大赛,由企业提供真实就业岗位,通过现场面试选拔,展示真实面试场景,利于学生学习掌握面试技巧,增强就业紧迫感,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用人单位、学院、学生三者的共赢。

(4)以考研、出国、考公务员、就业等为主题的朋辈对话交流,强化就业目标明确群体的针对性、实效性,提升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6.立足实践,构建全过程就业指导体系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特点、需求及就业市场用工需求,构建全过程、一体化职业指导体系

(1)强烈升学意愿的学生:学业导师,最大限度帮助其提高学业水平,实现顺利升学。

(2)强烈就业意愿且就业方向明确的学生:帮助其推荐合适就业岗位。

(3)强烈就业意愿但就业方向不明确的学生:通过职业倾向能力测试,帮助其分析自身优势,尽快确定就业方向,实现就业。

(4)就业意愿方向模糊的学生:帮助其树立就业意识,选定方向,力争早就业。

(5)特殊、特别的学生:根据不同情况,心理、家庭、经济、学业等问题,提供不同帮扶和服务,进行一对一谈心指导推荐服务。

三、更详细的做法

1.就业育人要提升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就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充分就业,维系社会稳定发展,是政治属性;高质量就业关乎个体尊严幸福,为民生属性;促进全面育人和社会需求深度融合,乃教育属性。

2.就业育人要强担当,压责任,打好“组织保障牌”

夯实政治责任,抓好一把手工程,调动一切力量,做好全员联动。成立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联动支持系统,及时了解就业进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导向。

3.就业育人必须转观念,重引领,打好“政策引导牌”

用微信、微博、主题班会等“点对点”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帮助毕业生正确研判分析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择业观,解读好升学深造、基层就业、参军入伍的最新政策。

4.就业育人必须夯基础,抓精细,打好“数据摸底牌”

摸清底数,动态更新,精准掌握每一个学生求职需求,就业进展,问题困难,及时回应毕业生各种关切,做好就业引导和督促,切实做到“日日有更新、周周有推进、月月有成效”。

5.就业育人重需求,抓实效,打好“长效服务牌”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利用微信工作号等平台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充分发挥调动校友资源、教职工、学科力量,开展就业推介

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我们需要从多方面的转化思维,拓宽思路。就业目标上,从追求就业率到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转变;就业工作重心上,从提供就业岗位向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转变;就业模式上,从粗放式就业向精准就业转变,实现求职者和目标岗位精准匹配;就业管理上,从经验性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转变。养成数据化行为习惯,做好分析研判。

总之,不断的研究突出创新、融于实践的“学做思创”的教学体系,丰富载体,夯实全方位育人体系。将DT(Design Thingking)Triz方法论引入到教学体系,倡导学生“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系统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设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系列课程——纳入培养计划。最终目标是通过针对就业采取的一系列举措,从配备业界导师、规划职业发展、近距离接触企业等为毕业生赋能,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从赋岗到赋能转变,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