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小学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7
/ 2

博物馆里的小学教育

郑雅元

广西民族博物馆 广西 南宁 530022

摘要: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将博物馆教育与小学教育进行完美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使得学校教育的空白得以弥补。可以说,博物馆是学校最好的第二课堂。在新时期如何借助博物馆开展高质量的小学教育,仍然是相关人员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篇文章主要围绕“博物馆里的小学教育”这一主题展开探索,旨在发挥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博物馆;小学教育;意义

从目前状况来看,博物馆资源在小学阶段的应用效果并不乐观。具体表现于:一是博物馆展陈对小学教育的倾向性不足,未能设置足够的资源和形式为小学教育服务;二是小学教育者对博物馆的重视度和利用率不足,导致博物馆参观流于形式,使得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要想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完美结合,还需要教师提前做好更多的功课跟博物馆展览进行优质配合。可见,借助博物馆开展小学教育,还存在诸多阻碍。因此,围绕博物馆中的小学教育展开分析,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教学研究价值。

一、博物馆开展小学教育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一种公益性机构,并且对所有的公众开放。博物馆中陈列着极具文化价值的物品,借助博物馆开展小学教育,有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博物馆中的藏品,是学校教育中不具备的内容,因此,借助博物馆开展小学教育,能够弥补学校教育缺失的部分,使得学生的知识视野得以拓展,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水平。其次,博物馆是一个开放式的场所,并且配有专业的讲解员,借助博物馆开展小学教育,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受到良好熏陶,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文化内容,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发展。再者,博物馆中的藏品,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得学生对这些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产生兴趣。这种情况下,借助博物馆开展小学教育,就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升。

二、博物馆开展小学教育的策略

(一)根据展厅陈列,增强互动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对博物馆以及其中的藏品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有着更进一步观察、触摸、了解和体验的欲望。因此,除了实物展陈之外,博物馆还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兴趣,增加更丰富的观感和触摸等体验。例如:通过3D视频播放等方式,将藏品立体化模拟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将文物的复制品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观察触摸甚至拆解拼装。通过这些形式让小学生的眼、耳、手、脑都进行充分调动,可以让藏品深深的记在他们的脑中。如有条件,博物馆还可制作与藏品相关的视频资料,拓展展品本身的信息量,例如挖掘过程、使用方法、场景还原等等,除了让学生享受一场视觉盛宴外,更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和蕴藏的文化,让学生的内心被触动,从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二)创办个性展览,满足学生需求

博物馆通常会临时增加一些展览,包括美术作品展览、书法作品展览、重要文物展览等等。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丰富,加之艺术鉴赏力有限,因而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他们并不理解这些作品中隐藏的文化内涵,也不理解参观博物馆的价值何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临时安排一些具有个性的展览,以此吸引小学生的眼球,让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博物馆举办的各种活动中,发挥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例如,广东省博物馆在2012年的时候,联合肇庆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走进神秘大自然》的展览。此次展会上,博物馆使用现代科技,向参观者呈现了远古神秘的恐龙世界,同时还使用3D技术,呈现出了缤彩纷呈的海底世界,让参观者一饱眼福。其他博物馆则可以借鉴广东省博物馆的经验,为小学生举办专场展览,满足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如此,不仅能够增加博物馆的人气,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使得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发展。

(三)重视日常宣教,丰富教育模式

日常宣教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教育功能,也是传播博物馆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开展日常宣教工作的过程重,博物馆工作人员应该重视对宣教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丰富,让宣教活动更具教育价值。首先,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全面把握博物馆相关的历史文化,做好宣教准备工作;其次,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借助不同的形式开展日常宣教活动,除了在馆宣教之外,工作人员还可以走进学校,走进社区,扩大宣教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文化。针对小学生的教育,博物馆则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征文活动,如可以倡导小学生积极撰稿,引导小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当地历史和文化的看法。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了解小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情况;另一方面,引导小学生关注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此,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就得以彰显。

(四)加强沟通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要想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最重要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小学教育工作者展开密切合作,即:通过双方的沟通与联系,共同探索高质量的教育途径。

日常工作中,博物馆工作人员可与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学校教育的特征,制定行之有效的宣教方案。同时也需要了解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求,并且根据不同教师的教学需求,组织他们参观相应的展区和了解相应的重点展品。

此外,由于小学生生源数量庞大,博物馆的讲解员和社教人员却极为有限,想在博物馆中获得较好的体验和学习效果,离不开当班教师的通力合作。包括提前学习展厅及展品知识、制定学生的预习方案、设置参观习题和课后总结等等,通过这种方式,与博物馆形成密切的教育合力,为小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助力。

结束语:

毋庸置疑,博物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场所。为了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博物馆可以适当的倾向于小学生年龄段丰富展览形式、拓宽展览范围、研发相关课程,同时也需要小学教师付出更多的心力用于馆校课程的研发合作,而不是一味的只把学生带到博物馆,交由一两名讲解员带领数百学生进行参观,让参观完全流于形式。相信在博物馆工作人员和教师的密切配合下,未来将能构筑出更好的馆校合作模式,真正让小学生在博物馆的参观有所学、有所乐、有所获,让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博物馆充满乐趣的体验和深刻的记忆中得以潜移默化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叶茹.利用地方博物馆资源丰富小学美术教学的探讨[J].教育界,2020(39):77-78.

[2]介红玉,柴学览.打造小学教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J].教书育人,2012(26):48-49.

[3]吴相利.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对接融合——美国老史德桥村博物馆的实践[J].东南文化,2010(02):94-99.

[4]李君.小学科学教师开发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个案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3(03):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