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抗凝血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产后出血患者血浆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抗凝血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纪艳

安徽省南陵县医院 241300

【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出血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和抗凝血酶(AT)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2020年期间在我科室进行分娩并并发产后出血的产妇62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在我科室分娩的无产后并发症健康产妇6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在孕晚期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进行D-D、Fbg和AT检测,然后对比两组产妇的D-D、Fbg和AT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的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Fbg水平、AT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出血产妇的D-D、Fbg和AT与正常产妇有显著差异,在预测产妇产后出血发生中有重要的应用意义,临床可将检测D-D、Fbg和AT作为预测和评估产妇产后出血发生风险的一项有效手段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产后出血;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AT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属于产科急症的范畴,是影响产妇生命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临床研究指出,引起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等[1]。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轻则会引起贫血、休克,重则会引起产妇死亡。同时产后出血也是引起子宫切除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产妇的危害极大。因此,如何对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风险进行评估,对于积极地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降低产妇产后出血风险和危害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研究表明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和抗凝血酶(AT)等指标在产妇产后出血的预测中有非常积极的作用[2]。本文以下就主要对产后出血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和抗凝血酶(AT)检测的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提升产后出血的防治水平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2020年期间在我科室进行分娩并并发产后出血的产妇62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在我科室分娩的无产后并发症健康产妇6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62例产妇,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27.32±3.64)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48±1.26)周;包括初产妇49例,经产妇13例。对照组62例产妇,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8.04±3.53)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27±1.33)周;包括初产妇47例,经产妇15例。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样本可比性良好。

1.2临床方法

两组产妇均在孕晚期进行D-D、Fbg和AT检测,首先采集每位产妇的清晨空腹静脉血作为检测样本,按照9:1的比例准确抽取1.8ml到枸缘酸钠抗凝管中,混合均匀,以3000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处理,离心处理10min后,使用全自动凝血仪对D-D、Fbg和AT等项目进行检测。检测时间与采血时间间隔不得超过1h。其中的D-D使用乳胶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而Fbg使用Clauss法进行检测,AT则使用发色底物法进行检测。然后对比两组产妇的D-D、Fbg和AT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1.0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数据为(X±s),计数数据为(%),分别行t检验和X2检验,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Fbg水平、AT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见下表:

1两组产妇的D-DFbgAT比较

组别

D-D(mg/L)

Fbg(g/L)

AT(%)

观察组(n=62)

0.92±0.41

3.14±0.82

79.55±12.32

对照组(n=62)

0.58±0.27

5.25±0.66

91.81±17.44

t

7.0274

6.6773

9.5638

P

<0.05

<0.05

<0.05

3讨论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到,相比正常产妇,产后出血产妇妊娠晚期的D-D、Fbg和AT指标值,均出现了显著的变化,这一结果提示,临床可以通过检测妊娠晚期产妇的D-D、Fbg和AT来分析其产后出血的发生情况,对产后出血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D-D能够准确地反映体内凝血酶和纤溶酶活性,它的异常升高预示着体内血液的高凝状态及纤溶活性亢进。Fbg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结合介导血小板的聚集及黏附反应,形成血小板聚集体,最终形成血栓[3]。AT 是由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的依赖肝素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物质,其主要作用是抑制或灭活各种有活性的凝血因子[4]。AT 是临床上评估高凝状态的良好指标,妊娠期由于 AT 与活性高的凝血因子结合形成复合物而被消耗降低,导致高凝状态的出现[5]

综上所述,产后出血产妇的D-D、Fbg和AT与正常产妇有显著差异,在预测产妇产后出血发生中有重要的应用意义,临床可将检测D-D、Fbg和AT作为预测和评估产妇产后出血发生风险的一项有效手段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素娟.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剖宫产后出血的效果观察及对患者血浆D-二聚体,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 2020, 027(009):1090-1094.

[2]王留香, 王川红. 血浆FDP,D-D及血清NO,NOS与产后出血的关系研究[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20,038(003):462-465.

[3]杨威威, 孙锡红, 秦丽,等. 产前低水平纤维蛋白原联合血栓弹力图检测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研究[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0, 041(001):115-119.

[4]解肖, 付妮娜. 血浆D二聚体在妊娠期妇女中的表达及对静脉血栓栓塞和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J]. 血栓与止血学,2020,026(004):639-640,643.

[5]钱天烨, 郑皓文, 曹佳晨,等. D-二聚体联合凝血四项对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预测作用[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0, 041(001):36-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