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育如何融入学生生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4
/ 1

小学品德教育如何融入学生生活

张伟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站前小学校 161000

摘要: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应该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

关键词:感悟道理;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应该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寓教于活动之中尤为重要 。我在教学实际中也努力做到 走进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 自由和民主的课堂 ,将课堂变得生活化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他们做学习的小主人 。

一、 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道理

品德课程的教育定位侧重于儿童发展的角度 ,立足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 。课程教育的内容越贴近孩子的生活,课程越有意义 。因此 ,在教学中我着眼于儿童的现实生活,从儿童的生活原型出发 ,通过亲身体验的各种活动和游戏及其他的实践活动 ,努力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 使他们在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发展,在活动中获得生成和发展 。在《爱惜粮食从我做起》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 “动动小手剥一剥”的活动。在活动中 让学生亲自动手剥一剥,真实的感受到米粒是由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的 碾出来的。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就应该想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从而进一步能感受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为了让学生能够珍惜每一粒粮食 。我设计了教学活动 “动动小手算一算的”这一环节。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了珍惜每一粒粮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引以为重的事 。拉近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懂得尊重粮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要珍惜粮食的情感 。课前我就组织学生搜集了关于珍惜粮食的谚语课上组织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热爱粮食的情感。 课后的时候 ,在组织学生将搜集到的谚语制成宣传标语,做小小的宣传员。 这一系列活动。学生会随着活动的深入,爱惜节约粮食的意识也会不断的深入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学必须立足课堂,引导学生模拟生活。在《钱该怎样花》一课中,我设计了演一演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扮演家长规划这些钱怎样使用。在演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学会选择与放弃,懂得珍惜拥有。在身临其境的演一演中,行为思想方面信息得意丰富,锻炼了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在模拟生活中,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在回到生活中去,能正确指导生活,拓展了学习的空间。

三、生活是延伸的课堂

怎样将课堂延伸到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关键,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到教育”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感受,进行自我调整与教育。在《规则在哪里》一课的教学中,课堂中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体验到活动中,规则的重要性,明确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那么拓展到生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能将课堂中懂得的理念运用到生活中。我设计了“生活规则我知道”大比拼一环节,激发小组同学整理自己生活中的规则。在学生整理、收集、思考的过程中,巧妙迁移,在总结汇报中牢固。

在教学中,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要把课内的生活与课外的生活衔接起来,着眼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大可能地把学生的生活资源整合起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课程材料来源于儿童的生活, 他所要回归的当然是儿童的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偏重于人的认知、知识的层面。忽视了对人的心灵的培养,习惯的养成 。因此,我们力求做到认真钻研教材, 备课、学生、 合理利用学生身身边的资源, 让学生小小的心灵受家庭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熏陶 。在真实的环境中得以磨炼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

作为品德教师是最幸福的, 他享受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最善良的情感,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这门有魅力的课程建设好。 让儿童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程是健康,安全,积极,愉快的,是有责任心,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的学习生活 。让我们把课堂建设的更加快乐有意义,积极向上 使课堂充满童趣儿、童乐 。

参考文献:


[1]陈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J].体育风尚,2019(5).


[2]唐丽彬.小学体育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J].教育实践与科研,2014(2).


[3]纪旭明.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