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 采薇》的爱国主义精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6
/ 2

浅析《诗经 采薇 》的爱国主义精神

刘艳芳

许昌市建安区职业 中等专业学校 461100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魏晋南北朝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是一条主旋律,从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到清末爱国诗人龚自珍。其间,涌现了如许穆夫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辛弃疾、苏轼、文天祥等大量的爱国诗人,写出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他们的作品洋溢着爱国主义光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奋起抵抗,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赞歌。

前苏朕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无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作为我国诗歌现实主义源头的《诗经》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有许多,具体到《采薇》一诗也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采薇》出自《诗经小雅》。这是一首反映战争和思乡的诗,士兵在归家途中追忆戍边之苦,带着守土与思归、爱国与念家的苦闷茅盾的心情,唱出了内心哀痛,同时也唱出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热情。诗文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次打胜仗体现出爱国豪情

《采薇》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周宣王时代,北方的猃狁(即秦汉时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周王朝的土地,袭扰当地人民生活。就战争的性质来看,这显然是场自我保卫战,是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是场正义的战争,因此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为了抵抗猃狁的入侵和掠夺,战士们远离家乡来到边疆与猃狁频繁地战斗,没有时间休息。想家但又收不到那抵万金的家书,是因为“我戍末定”,驻防地点常常调动。本来一直都想要还家,但是“王事靡盬"。“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哪里敢安居休息呢,一月打了多次胜仗。)多次打胜仗,说明战士们在爱国思想的激励下,不怕流血牺牲,奋起抵抗,保卫自己的家园,击败了强大的猃狁,保护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战士们的士气是十分高涨,虽然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粮食,士兵们就去采摘薇菜,从“薇亦作止”到“薇亦柔止”到“薇亦刚止”长时间吃野菜,甚至野菜长老了还要吃。战士们在“载饥载渴”的情况下,面对敌人,没有抱怨、没有退缩,奋勇拼杀并最终取得胜利。打了胜仗之后,战士们并没有懈怠,仍然是枕戈待旦,随时等待着消灭敌人。“岂不日戒,狁孔之故。”则表明周宣王的军队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以抵抗猃狁的入侵。

  1. 装备精良体现出士兵们的爱国精神

这首诗的爱国主义精神是通过描写将帅士兵的装备精良士气高涨表现出来。“彼路斯何?君子之车。”领兵的将帅坐在高大坚固的战车上,战车由四匹公马拉着。作者把描写的重点放在公马上,“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匹公马是那样的高大健壮、行列整齐、动作熟练。由战马的高大健壮写出了战车的精良,由战车的精良表现出将帅的威风凛凛。

在描写了将帅雄风之后,作者又开始描写士兵的英姿。“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战场上,士兵们跟在高大的战车后面,以战车为掩护向敌人发起攻击。“象弭鱼服”是指士兵们武器精良,装备着用象牙装饰的弓,用鲨鱼皮做的箭袋。通过描写战车、战马和兵器,突出了士兵们装备精良、军容整肃、训练有素、士气大振,字里行间透露出自豪之气,昂扬之气。

三、对敌人的仇恨表现出爱国情怀

这首诗的主题是爱国主义。猃狁由于气候干旱,自身资源的匮乏,不断入侵北方地区,烧杀掠夺,夺取周朝的人口和财产,严重破坏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威胁着生命财产安全。面对猃狁的频繁入侵,周宣王号召民众参军保家卫国。战士们积极响应周宣王的号召,在“杨柳依依”之时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北方边关与入侵的猃狁作战。战士们认识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正是猃狁的入侵造成他们背井离乡,有家不能回,有家等于无家;“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战士们没有时间休息和安居乐业,正是猃狁的入侵造成的。猃狁的入侵是造成眼前的这一切的根源,因此战士们对猃狁的仇恨是很深的,战士们仇恨猃狁也是爱国的体现。战士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与家人失去了联系,以采摘野菜维持生命,“载饥载渴”的同时还要与猃狁频繁战斗,流血牺牲,保家卫国,而这一切都是猃狁入侵造成的,因此战士们越仇恨猃狁,越能体现出对国家、对家乡、对亲人的爱。

战士们的意志品质十分坚强,在多年的野外生活,在恶劣的条件下,忍受着对亲人们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为国付出牺牲而无怨无悔,在“载饥载渴”中,仍能“一月三捷”。这就说明战士们对猃狁的仇恨和对国家的爱想统一的,强大的爱国精神支撑着他们取得一场又一次的胜利。

四、家园之思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

对国家、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和热爱是中华民族一代代传承下来优秀的精神品质。思乡是中国诗歌永恒的主题,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描写乡关之思的诗篇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描写战争的诗歌中,思乡更是最重要的主题。在夲诗中,战士们在边关天天喊着“曰归曰归”,但是从“薇亦作止”到“薇亦柔止”到“薇亦刚止”一年到头了都不能回家。战士们由于缺乏粮食,采摘薇菜从春季到了秋季过着艰苦而又战斗频繁随时流血牺牲的军旅生活。由于经常变换驻地,而“靡使归聘”,已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在长期的战斗中,战士们思乡的心情愈发强烈,甚至变得充满忧愁和痛苦,如诗中多处出现“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字句,体现了战士们强烈的思乡之情,甚至到发狂的地步。正是战士们对家乡、对亲人有着无比深厚的热爱之情,在面对猃狁入侵掠夺亲人们财产和生命安全时就会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在周宣王的号召下,主动参军抵抗猃狁的入侵。战士们尽管长期离开家乡十分思念亲人,尽管没有粮食需要经常采野菜,“载饥载渴”,但是在面对着凶恶的敌人入侵时,没有退缩、没有逃跑,而是奋起抵抗并多次打败敌人。他们之所以能如此,正是他们心中怀着对国家、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沉的爱,才能奋不顾身奋勇杀敌,因此,思乡与爱国并不矛盾,恰恰相反,思乡与爱国是一脉相承,情感是相统一的。思乡才能爱国,爱国才会思乡。试想,一个连家乡和亲人都不热爱的人,怎么会热爱国家呢?因此,战士们一边吟唱“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一边却能继续参加战斗,多次击退敌人的入侵。

在返乡途中,战士们遇到了“雨雪霏霏”而“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而想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美好,更觉得眼前更加悲苦,“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既是写景记事,更是抒情伤怀。虽然战士们现在的思乡和愁苦之情内心十分强烈,这是真实的描写,并不妨害全篇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并不妨害《采薇》对后来一代代人的精神激励和感召。在中华民族遇到危急时刻,无数的仁人志士报着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前仆后继保家卫国。可见《采薇》一诗中洋溢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是多么广大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