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传统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6
/ 2

论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传统文化

杨晓

黑龙江大学 150 0 00

摘要:2019年夏天,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其精巧的画面制作、鲜明的主题风格,尤其是颠覆认知的人物塑造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中国传统故事为基础,结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旧壶装新酒,给观众以新奇的观影体验。本文将从电影的选材编排、人物塑造、场景设计等角度分析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运用,从而对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降世》 中国元素 传统文化

中国早期的动画创作大多采用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大闹画室》《骆驼献舞》等,这类的动画取材多源于中国的传统故事与神话传说,具有传统的美术形式和独特的中国文化底蕴,使之在世界舞台上独具一格。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不同于之前的哪吒系列,哪吒的外形、李靖与哪吒的父子关系等都颠覆了大众以往的认知,这种创新改编并没有让大众对此感到厌恶反之引起了一大批群众的情感共鸣。

  1. 现代创新与传统兼容

(一)选材编排

哪吒这一形象最早见于元代宗教神话典籍《三教搜神大全》,后又被人写进明代神魔系列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大众对哪吒的印象大多来自于这两本小说。饺子导演对哪吒的改编创新是突破性的,它打破了大众对哪吒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的认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对“割肉剔骨”这一情节的删改,淡化了儒家孝道中所谓的“孝”,长辈对人身体精神的控制等观念,更是删去了哪吒自残去反抗父权的桥段,减少了血腥的画面,也防止观影的儿童去模仿这一情节。在影片中另一个突破是将哪吒抽敖丙龙筋的情节改变为两人成为朋友最后一起找到自我,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中,这种情节的变化看似了颠覆中国传统文化但又契合当代青年人的文化心理需要,让人们在影片中释放自己的压力,找到与自己对应的情感点,这是这部电影大胆创新却获得观众认可的关键所在。

(二)人物塑造

《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电影除了在传统的故事情节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外,在人物塑造方面也进行了不小的创新。在角色塑造上,把哪吒“诚为天上麒麟子,果是烟霞彩凤仙”的形象转变为一副玩世不恭的混世大魔王的形象,还有与猪八戒神似的坐骑,金沙遗址文物形象的活宝结界兽都有着我们传统文化的印记,这种文化印记只有中国人才能一见如故,心领神会其中的匠心和趣味,这种自我文化的认同感不会在国外的动画电影中找到,是我国动画电影独有的。

其中电影中将李靖这一父亲的角色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将那个父权至上,强调“孝”的人物形象塑造为一个对孩子有着深沉的爱,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让孩子好好活下去的慈父形象。导演对李靖这一形象的改编更符合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更容易让人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层次表达

(一)传统文化的视觉体验

视觉体验在动画电影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它的重要性仅次于剧情。电影一开始,元始天尊的出场就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他身坐的莲花台代表了道教神仙清净的法身和庄严的报身;他镇压混元珠时施法的图案是北斗七星和爻卦中震仰盂,这种小细节体现了制片方对于传统文化在电影中的应用的满满诚意。电影在角色的服装、建筑方面也充分地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李靖和殷夫人铠甲上的花纹是商朝和周前期流行的兽面纹、讣告栏里的告示采用了金文,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影片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是江山社稷图和指点江山笔,用一根毛笔就可在图中画出任何东西,采用泼墨式的方法设计出一个烟雾缭绕的天宫美景,符合我们对神仙住所的想象。

(二)传统文化的听觉体验

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仅是视觉上有让人惊喜之处,听觉也要有过人之处这样才会给观众最好的视听盛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配乐糅合了中国的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整体的意境感、氛围感十足。

哪吒中的配乐采用了中西结合的方式,主要以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为主,西方音乐为辅。每个人物有各自的性格特征,同样与之配合的音乐也不同。以明亮的唢呐声来展现哪吒的活泼好动,不受约束;以柔和的萧声来展现敖丙的温润如玉,谦谦公子。这种音乐的转换可以让观众非常清楚的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龙宫的主题音乐导演选择了和尚诵读经文的声音再配以低音的乐器就显得龙宫更加的孤独黑暗,是观众更能沉浸其中。

(三)传统民族思想的呈现

影片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兼顾现代审美需求,让观众能够轻松找到电影的主题并感到共情。影片对于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深度挖掘、用现代化的手段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改造,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特质。

影片不仅体现了道家文化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动画电影的主题就是哪吒在最后说的那句 “我命由我不由天”。影片刚开始就区分了灵珠和魔丸也就是明确地区分了黑白两道,认为黑则为黑的,会带来灾难而白则能给人们带去希望。这种非黑即白的概念在电影中却有不同的理解。身为白道的敖丙险些毁掉钱塘关,身为黑道的哪吒最后却保住了钱塘关。这种非黑非白、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观点事实上体现了儒家荀子提出的“人定胜天”,再一次向观众传播了传统民族文化。

  1.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动画电影的继承与发展

(一)动画电影的继承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票房足以证明动画电影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要需要重视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国传统文化溶于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不管我们在什么地方,我们的言行都带有传统文化的印记。同样我们国家的动画电影也有着相同的印记。从先前的《风语咒》《白蛇缘起》到现在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一系列的动画电影的主题都反映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电影最重要的就是讲述故事,要想讲好故事,讲中国故事就要更加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将精神内核融入于剧本创作中。

  1. 动画电影的发展

《大圣归来》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春天即将来临,动画电影对中国美术和民间艺术的展现,重新解释和刻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哪吒之魔童降世》给我们带来了新奇的文化体验,他对哪吒的故事进行了创新性的改编,我们看到太乙真人不是遥不可及的神仙模样而是喜欢喝酒的憨憨胖子,李靖成为慈父,敖丙和哪吒成为朋友,这一系列关系的重置与转变都表明我们不再被以往的故事情节所约束,而是大胆创新,选择更适合当前文化价值观念的故事来传播文化。

我国的动画电影产业不仅做到了故事上的创新,动画制作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动画的特效不再是“五毛特效”,而是为电影添砖加瓦,让观众享受到视觉盛宴。饺子导演在采访中说为了制作申公豹变豹子头的镜头,逼得一个特效师崩溃然后跳槽,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制作完成这么短短几秒的一个镜头。这种小细节也要追求完美的精彩才成就了《哪吒之魔童降世》。

四、结论

经典影片一定会带有各自的民族特色,我国很多动画电影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加持。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动画电影单纯的依靠传统文化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我们要将影片主题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与审美趣味相连,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样才能更加引起观众的共鸣,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优秀动画电影。




参考文献:

  1. 王成凤.国产系列动漫电影中的传统文化元素[J].电影文学.2015(07)

  2. 张赛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百家.2010(26)

  3. 杭哲慧.国漫崛起背后传统文化的现代薪火——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J].大众文艺.2020(01)

  4. 李杰.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艺术形象建构研究[J].传媒论坛.2020(03)

  5. 陈红梅.传承与颠覆:《哪吒之魔童降世》反神话叙事[J].中南大学学报.20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