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5
/ 2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田强、曹文、刘阳、杨帅、吴旭琅

武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近年来,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进行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原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主观因素包括自我认知与思维模式的偏差,存在个性缺陷,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评定工作应从情绪方面、认知方面、行为方面、躯体方面来进行。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举措,认为干预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症状、心理危机的危害等,能够有效保证早发现、早干预。举措的有效率与具体实行程度有关,不同学校的不同实行程度会产生不同的干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引言

意外人身伤害、公共卫生事件、突发自然灾难,包括作弊、失恋、求职等心理应激事件给大学生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心理危机,甚至会导致自杀等悲剧,因此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受到了教育相关部门、高校和学生家庭的高度重视。但是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存在着预防不足、干预滞后、干预不彻底、干预病理化等缺陷,本研究将基于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适用性分析提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积极应对结构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路径。

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原因

①主观因素。作为独立个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面对相同的问题会产生不同的见解,这说明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是不同人对事件的主观判断,即主观因素。②自我认知与思维模式的偏差。有心理学观点表明,其实人对于应激事件本身并不会产生困难和挫折感,各种负面情绪产生是源于个体对应激事件的不同观点、看法与态度。对于那些出现心理危机的个体来说,他们通常表现为过分的自卑、自恋、自尊或自暴自弃。这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失真,不能对自己进行正确评价,极易感到强烈的挫败感。同时,他们还具有聚焦式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会使这些具有心理危机的个体在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上缺少发散思维,不能将内心世界与外界进行联系,将全部的思维都集中在了眼前的遭遇上,从而导致自己意志消沉,甚至情绪失控。

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2.1完善与创新课内外教学、实践和管理

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高校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积极的环境氛围。围绕积极心理状态的养成,以课内课程与课外实践为双抓手,双管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覆盖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全覆盖。要发挥各年级各班辅导员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及时收集更新在校学生信息,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要关注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如家庭经济情况等;对于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主动积极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为学生的心理问题留下隐患。这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也是学习日常管理工作的内容。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要广泛地开设选修课,如家庭心理学、心理卫生等,这些选修课不仅吸引对于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吸引一些在自己的心理问题上有困惑的学生,未雨绸缪,方便学生自主地探索,纾解心理。此外,创新选修课的教学形式与内容是吸引学生选修的重要条件。心理健康的选修课堂要避免填鸭式的教育或者枯燥乏味的说教,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手法,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力。时代的发展进步,要求我们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通过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可以很好地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制定符合现实并且长远的心理教育目标,完善创新心理教育方法,及时根据学生需要更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高校要努力增加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完善与创新课内外教学、实践和管理,为大学生成才之路保驾护航。

2.2积极认知风格

大学生在面对突发性应急事件时最先、最快起作用的便是其对危机事件的认知风格。认知风格不是根据事件的特殊性出现的具体化认知方式,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常规化稳定认知模式。换句话说,并不是危机事件决定了某个大学生会持有某种必然的消极认知,而是某个大学生的认知风格决定了他对危机事件的看法与评价。正如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所述,导致心理问题的不是客观事件本身,而是对客观事件的看法和评价,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等不合理信念是心理危机出现的重要预测变量。

2.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丰富教学载体和教学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但是对心理学、心理健康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更应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想理论和人生成长,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心理学知识。不断融入多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现代教育载体;充分利用微课、慕课等网络教学;充分利用智慧课堂进行教学资料和作业的推送、开展课堂讨论。构建丰富多维的教学载体,使得线上线下结合、课上课下联动,提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并促进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除丰富教学媒体载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在知识传授中,将思政元素穿插在专业概念、原理中主动地传递给学生、在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中,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感悟,再通过案例分析、心理测试、心理情景剧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相关思政元素于无形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修养,提高素质。

结语

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危机干预模式首先要为身处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支持、鼓励大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抗逆效能感和心理成长自信心,启发、引导大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创新性路径;其次,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评估社会支持网络的来源、数量、质量和有效性,特别注重家庭、同学、好友等社会支持的领域与运用。但是这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支持,需要基于积极心理组织相关理论评估当前的干预对象的人际网络的效价,有的时候父母、舍友并不一定是积极的心理支持来源。

参考文献

[1]孙宏伟,等.心理危机干预(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林凡.试析心理韧性理念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

[3]汪明.心理康复与积极心理学教育并重[J].中国教育学刊,2008(11).

[4]刘成斌,熊新燕.歧视:疫情下的心理危机[J].中国机关后勤,2020(3).

[5]杨阳.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