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6
/ 2

“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 初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

李年明

广西 百色市右江区阳圩中学 533032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边远落后初中学校如何根据初中学生个性化需求和现有互联网+教学资源条件,形成有效的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适合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个性化学习新模式,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促进学生更有效地个性化学习,从而提高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农村初中 个性化学习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学生个性化学习也逐渐成为现实。探究“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边远落后民族地区初中学校如何根据初中学生个性化需求和现有“互联网+”教学资源条件,综合利用跨区域的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探索基于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应用,促进学生更有效地个性化学习,从而提高农村初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模式

教师通过“互联网+”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教与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合作学习、实践应用,实现学生能力全面发展。为此,我们以全国“教研共同体协同提升试点项目”试点班级——百色市右江区阳圩中学1901班作为“试点”班级,探究“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学校如何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行教学,逐步形成课堂教学新模式。

1.构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实现学生创新精神,以达到知识及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增长。在此理念指导下,我们构建了“网络牵线——情境驱动——自主合作——信息拓展”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2.构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数理课堂教学模式。“互联网+教育”引导下的课前导学——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导学问题的设计,发布导学内容和接收反馈信息;“互联网+教育”支持下探究合作式课堂教学——采用“互联网+”技术的多种课堂引入,全面参与式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主动探索问题;“互联网+教育”辅助下的课堂课后评价——以学前评、学中评和学后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据此我们构建了“课前导学——合作探究——全程评价”的初中数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3.构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的深层次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探索以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英语教学理念与方法,能使学生形成交际策略、培养综合语言能力,促使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及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据此我们构建了“情境热身——模拟操练——巩固拓展——回扣教材”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4.构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政史课堂教学模式。“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政治和历史科教学模式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运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下的政史学科教学,侧重于教师对于导学案的运用、检测案的运用。据此我们构建了“自研自探——互动质疑——合作学习——归纳评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二、探索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模式

通过“互联网+教育”技术支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让每个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及其意义,从而发挥自身潜能,形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1.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以“互联网+”教育资源(微课、微视频、课件、动画、图片、文本等)为主导,以“互联网+”教育技术为载体,引导学生对未掌握或对新知识的困惑进行思考,利用网络工具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效整合,理清旧思路;通过交流工具,给学生发布学习任务。学生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上网查询,查阅资料,自主探究,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以“互联网+”教育技术为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角色扮演、互助合作式学习。网络技术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提供相关的界面,让学生身临其境,为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提供更直接的环境。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的途径、形式更为简单快捷,对自己不能完成的问题,学生可即时不受位置约束地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传递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符号,可以更直接、形象和深刻地交流信息。

3.创造创新式学习模式。操作实验式的学习模式——网络环境下,不受外在条件的制约,学生可通过白板技术、网络资源,对课上课外的操作问题进行反复实验探究,从而得出自己想要的结果。思维拓展式的学习模式——网络环境下,学生按照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特点选择学习方法,按照时间安排学习进度,按照能力选择学习内容,通过网络技术或工具将抽象问题进行具体化,通过网络搜索联系到课外相关内容,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拓宽自己的眼界,完成符合自己个性的学习。

三、形成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评价模式

个性化学习需要一种能积极引导、激励鞭策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式,对学生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个性化学习的意识态度、能力水平和应用效果等进行比较客观合理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有个性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学前评——教师点评。利用腾迅QQ、微信、问卷星等工具,制定各种课前学生学习任务,发送到每个学生端,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了解每一题的大体情况,为后续学习目标和学习资源的推送提供依据。

2.学中评——小组互评。小组互评主要评价小组的成员是否全程参与,潜力是否完全被激活,观点是否明确、表达是否有条理,论证是否充足,成果是否多样化等。

3.学后评——学生自评。学生自评目的是督促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的指标主要面向学生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学习积极性、对小组贡献、搜索信息量、个人学习能力表现、自主学习效果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总之,我们教师要在探索中积累运用,在运用实践中总结提高,不断重复总结运用。逐步形成“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基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模式、学习模式和评价模式,促进学生更有效地个性化学习,提高学校整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科《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

2.郭丽婷《智慧学习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年 。

60c975cbc7417_html_62af116a85dde0f6.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