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军事理论教育与民族精神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8
/ 2

高校 军事理论教育 与民族精神价值研究

杜涛

(衡水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衡水, 053000 )

摘要:民族精神是高校军事理论教育功能实现的根本动力,军事理论教育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深入探索挖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高校军事理论教育中的选择策略与实践路径,增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推动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的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和实践自觉,为推动高校军事理论教育和国防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新时代;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军事理论教育

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重要因素的背景下,军事理论教育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深刻和广泛。军事理论教育的根本作用之一是价值引领和情感培育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危机意识、担当意识,辅之思想政治教育,占领价值引领的制高点,进而巩固高校军事理论教育的前沿阵地,实现军事理论教育的功能。

一、弘扬民族精神是加强军事理论教育的逻辑必然。

军事理论教育的功能是加强国防意识和提高军事技能,军事理论教育的本质作用就是弘扬民族精神——通过厚植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国防建设提供价值认同、精神动力和情感来源。对于高校军事理论教育工作者而言,要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贯穿高校军事理论教育全过程。

(一)“培养什么样的国防精神”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军事理论教育的核心问题。

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直接关系国防建设和民族的强弱兴衰。“实质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气节的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是唤起人民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的教育”。[1]纵观美国独立战争、爱尔兰独立战争,民族精神是争取独立和争取胜利最坚韧、最强大的力量。在军事理论教育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通过多种渠道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二)弘扬民族精神是军事理论教育的必然需要。

民族精神蕴藏着无尽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中华文明延续了几千年,延续了种族,也延续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融入了血脉,成为铭刻在民族精神领域的图腾。近现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凝练升华,中华民族以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发展面临众多阻碍,前途必将波折。“居安思危,思则有防,有防无患”,弘扬民族精神,加强国防建设是新时代的必然选择,是国家“强起来”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二、民族精神是高校军事理论教育功能实现的根本动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军事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不仅需要高科技武器装备,更需要民族精神作为动力来源和精神支撑。

  1. 民族精神是高校军事理论教育功能实现的根本动力。

民族精神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生存和延续的不竭动能,是军事理论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和根本动力。“我们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是全党全人民的共同事业,要调动全党全国力量,齐心协力做好工作。”[2]“山以险峻称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壮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抵御外敌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新时代,在抗洪救灾、抗震救灾、扶贫工作、国际援助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恢宏磅礴的民族精神得到反复锤炼凝聚。

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提振民族精神、加强军事理论教育的有效手段。“加强军事理论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3]《战狼》系列作品、《红海行动》等以中国军队维护侨民正当利益为背景题材的电影,成为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典范,是新时代中华儿女对于祖国强大、维护祖国的决心和勇气体现。新时代民族斗志和精神,凝聚了人心、团结了力量,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再升华。

  1.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军事理论教育的根本保障。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军事理论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高校军事理论教育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阵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推动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的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和实践自觉。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大学生科学的理论认知,独立的思辨能力,提高大学生对三种势力真正面目的了解和防范意识。

以军事理论教育为载体,弘扬爱国主义热情。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军事理论教育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之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关乎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必将落在大学生肩上。国家的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必然需要更加强大的国防,对于高校国防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能够以高度的政治觉悟认识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奋发有为,勇于担当,不负党和人民殷殷寄托。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推动军事理论教育的路径选择。

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是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动力源泉。充分发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在军事理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勇于担当,主动作为。

(一)与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深度融合。学史以明志、知古而鉴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以中华民族生动的抗争史为教材。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战斗精神”[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中华儿女责任担当的阐释。高校军事理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历史和传统文化宝贵资源,为军事理论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二)与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高校理论教育工作者要以事实为依据,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军事理论教育的价值的导向性。紧密结合当前国家、社会热点进行分析,通过鲜活的案例素材,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要遵循军事理论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根据高校大学生思维方式和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在内容方法技巧上应有所调整,引导大学生去思考、理解和认同。

(三)与情感教育深度融合。高校国防理论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的理解、接受程度,释放大学生亲身感受,调整策略,激活大学生的“知、情、意”,让大学生收获启发并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转化为情感认同,进而形成行为和理想习惯。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筑牢信仰之基,鼓励以新时代楷模人物为榜样,支持大学生进行自我精神塑造,明确为军事理论教育贡献的价值导向。

四、结束语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加强大学生军事理论教育是一刻也不能放松的政治任务。实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将民族精神贯穿于军事理论教育全过程,增强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强化居安思危意识和富国强军的责任担当,努力使高校成为军事理论教育的坚固阵地,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之基。

参考文献:

[1] 国防教育文选[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2] 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2014-08-29.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 迟浩田.收藏历史经典弘扬先进文化[N].解放军报,2015-01-18.

611c83dccd01c_html_b6618cb417166c5c.gif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