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感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3
/ 1

浅谈《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感悟

袁有君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辑录了习近平同志围绕党史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我认为这本书是知识性的,更是方法性的,它不但回顾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历程,更展示了唯物主义史观指导下的一套完备的史学方法,为党史学习提供了范本。通读本书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的问题。

首先,我认为我们要用正确党史观看待与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习近平总书记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评价毛泽东同志时,他将这一基本观点延伸为三句话:“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是说他们的认识和行动不可能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顶礼膜拜,也不可全盘否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说面对历史上的客观失误,我们党的态度应该是敢于承认、正确分析、坚决纠正、决不贰过;“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是强调不论是曾经的艰苦斗争还是光辉岁月,学党史的目的是要以史为鉴,继续前进。这三句话,生动展现了认知历史应有的客观态度、联系观点和发展眼光,是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我们在学习党史过程中,一方面,要客观承认任何特定事件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方位,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不能以今日的眼光去苛求前人。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历史时间的绵延性,正确把握“过去又并未真过去”的历史对当下的持续影响和经验启示。

其次,要用正确的党史观总结与运用历史经验。习近平同志说:“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那么,应该如何总结、如何把握、如何开拓?《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有诸多具体详细的论述,为我们学党史、用党史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习近平同志在河北调研时讲到:“每次来西柏坡,我想的最多的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两个务必’主要基于哪些考虑?我们学的还有没有不深、不透?‘两个务必’耳熟能详,但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能不能深刻领会并使之更好指导党的建设?如何结合新的形势加以弘扬?”一系列的问句从历史事件本身出发,进一步结合当下的形势需求,对如何运用好历史成果提出了深一层的思考,这就是历史研究中经常提到的,从现在找问题,从过去找答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再如习近平同志在安徽调研时讲到:“革命传统教育……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养,使红色基因渗入血液、浸入心扉”,我们青年一代受教育的程度和信息获取的便利性远超过祖辈,但是却缺乏祖辈身上那种对历史、对党、对先辈的朴素情感。这一点我的外公常给我很大触动,去年年初某天清晨,外公把居家隔离的一大家子召集到客厅,带着我们集体观摩他偶然在碟机中发现的毛主席照片集锦,他说我想你们年轻人大概都没见过这些照片,你外婆知道,我们那时候经常看,咱们家是穷苦出身,比别人更能感受到跟党的英明领导,越到关键时候,越是要信任我们的党,越是要听党的话跟党走。大疫当前,那次兴致而来的“集体学习”颇显出这位老党员的良苦用心。我外公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党的历史,但他对于党的这种自发的、单纯的情感向来无比坚定,我理解,这就是总书记所说的情感培养。从把握现实,到尊重历史,再到情感共鸣,层层深入地去剖析、学习、运用党的光辉历史,才能立体深刻地感悟那段历史的宏伟和温热,从而让历史的力量从过去透达于现在,最终直抵心灵。

最后,要用正确历史观感悟与传承历史精神。习近平同志在兰考曾讲过,生命有限,崇高精神的形成过程也是有限的,但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个永恒的定格。学历史一在求其变,二在求其久。求变是要注意绵延历史中不断的变化与不断的翻新,求久是于永恒的日新万变中认识其永恒的精神。我们党的百年征程波澜壮阔,英雄的革命任务灿若星辰,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浩如烟海,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等,都与五千年的文明一道,沉淀成了中华民族凝然常在的民族气质,这便是永恒的精神,便是历史的不朽。自古以来,读书人便担负着历史精神的传承,引领着民族气质的发展,决定着一朝一代乃至几百年的兴衰,时至今日依旧如此。我们新时代的读书人,要从百年党史和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宏观视野中,领悟历史的分量和责任,跳出眼前的一方一隅,心怀“国之大者”,去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去续写永恒的精神,去建立新的不朽于世的历史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