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景颇族目瑙纵歌文化发展变迁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3
/ 3

德宏景颇族目瑙纵歌文化发展变迁初探

杨晓丽 保山学院音乐学院 , 云南 保山 678000

摘要:景颇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它是由青藏高原的氐羌族群发展而来,因族群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因而被人们成为“大山的民族”,景颇族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其民族文化是经过千年积淀下来的,目瑙纵歌就是其文化的代表作,接下来本文将对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的文化发展及变迁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景颇族;民族文化;目瑙纵歌节;发展变迁;研究


引言

景颇族是以勤劳、勇敢、善良、热情而著称的民族。其先民是我国古代氐羌民族中的一支,景颇先祖们不计艰辛自青藏高原向中国西南的千年迁徙之路,最终造就了坚毅卓绝的“大山的民族”——景颇人。景颇族悠久而富于传奇色彩的史诗般的民族历史积淀了既深沉浑厚而又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本文试图用民俗、艺术理论、历史、宗教学等相关研究理论,对以德宏景颇族为主的景颇族集聚区目瑙纵歌节文化的发展变迁进行初步的研究。

  1. 景颇族与目瑙纵歌

1.景颇族的族源及其民族迁徙历史

景颇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一个热情好客、勤劳智慧、坚强勇敢的民族。在 唐 代 景 颇 族 被 称 为“寻 传 蛮”“高黎贡人”;元明时期被称为“峨昌”;清末及民国时期被称为“野人”“山头”等。

从语言学的角度,景颇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其中载瓦支语言与彝语支非常接近,而彝语支各族在历史上与康藏高原的氐羌部落有着密切的源流关系。语言的相近能够看出起源的相同或者相近,说明两者之间曾经有过非常密切的联系。(1) 《华阳国志·南中志》 中记载:“南中,在昔盖夷、越之地。”而“夷”,是源于氐羌系统的部落。 (2)《勒包斋娃研究——景颇族创世史诗的综合性文化形态》 中指出:“景颇族分布于东起高黎贡山,西至印度东北边境的阿萨姆第五,北自喜马拉雅山南麓,南到缅甸中部的腊戍和摩哥克山区,以喜

马拉雅山南麓的横断山脉、迈立开江和恩梅开江为中心 (东经95°20′至98°40′,北纬23°~27°25′) 的地带。

结合历史典籍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来看,景颇族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其先民最早居住在青藏高原南部,自唐朝开始沿横断山脉南迁到云南西北部怒江以西,分布在东部澜沧、金沙江及东泸水地区,西部片马、古浪、岗房一带。这一地区史称寻传,史书中的寻传蛮是景颇族与阿昌族的先民。15世纪,明朝设置茶山长官司曾任命景颇族山官为长官,并颁发铜印、金字红牌。明末清初大批景颇族先民进入德宏地区形成了载瓦、景颇两个支派组成的现代景颇族并跨境而居。它与缅甸克钦族是相邻而居的同一民族,只是族称不同而已。缅甸克钦人口有56万,主要分布在北部克钦邦山区,在掸邦景栋地区以及缅印边境山区也有分布。印度阿萨姆邦也有克钦人,被称为“新福族”。

2、目瑙纵歌的由来

“目瑙”是景颇语,“纵歌”又称“总戈”是载瓦语,目瑙纵歌意为“大家一起跳舞”,

其起源和其民族的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渊源,相传目瑙纵歌原来是为太阳神而举行的隆重祭祀活动,其象征着吉祥幸福、丰收富贵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都会举行目瑙纵歌节进行庆祝,场面极为宏阔壮观,被称为“万人舞”目瑙纵歌节的文化一直传承至今日,是我国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3景颇族的目瑙纵歌文化概述


(1) 目瑙纵歌起源与景颇族原始的宗教信仰


“目瑙纵歌”是景颇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它不光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性,而且集中体现了景颇民族的宗教信仰、早期社会道德观念和歌舞文化艺术,经过上千年的传承,真可以说是“一舞跳千年,千年跳一舞”它是研究景颇族社会历史、文化艺术、民族学、民俗学以及舞蹈学最好“活的文化形态”。是景颇民族文化和大山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凝聚景颇民族的一条精神纽带。

关于目瑙纵歌的起源,虽然学者们的观点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认为它起源于景颇先民原始的“图腾崇拜”“万物有灵”“巫鬼信仰”等宗教信仰观念。特别是对太阳和鸟的崇拜是景颇族目瑙纵歌文化的直接源头。王伟章先生在 《从先羌燧火打牌目瑙纵歌——上古鸟图腾崇拜探秘》 认为:“今天居住在云贵川的各少数民族,包括景颇族的古老神话传说都证明他们来自青藏高原,‘目瑙纵歌’据说原是遥远太阳宫中生育女神身旁的侍鸟所跳的舞蹈,后被宁贯娃带回人间,太阳神鸟也因此被景颇族尊崇为舞神,他们用舞蹈形式纪念祖先的迁徙壮举。”因此,目瑙纵歌最初就是以舞蹈的形式来模拟本民族先民们的迁徙过程,并由此来取悦神灵获得吉祥、安宁的景颇族原始的宗教祭祀仪式。

(2) 目瑙纵歌与景颇族创史诗 《勒包斋娃》

目瑙纵歌是景颇族最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也是创世史诗 《勒包斋娃》 的特定吟诵场合。“《勒包斋娃》 被本民族称为‘史经’或‘诗经’,是景颇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经受了人民群众长期实践的检验,从景颇族遥远的原始社会时期一直流传至今,

既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也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积极成果,是通过世世代代经师们的口头吟诵、传承下来的,表现在自然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族系神话、生产生活神话和宗教神话中的、极为宝贵的民族社会文化的口碑和活化石”。

《勒包斋娃》 的吟诵活动与景颇族原始宗教的最大祭典目瑙纵歌同时进行,成为目瑙纵歌中祭祀仪式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处于原始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景颇族先民,对自然界、民族社群以及人类自身的看法。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

时间内, 《勒包斋娃》 都还是真正的社会文化活的化石,它还活在今天已成为景颇族法定民族节日的、景颇族最大的宗教祭典目瑙纵歌活动中。

透过 《勒包斋娃》 我们也可看出目瑙纵歌是一种具有明显的祭祀性质,目的在于祈求鬼神的庇佑,祝愿五谷丰登、人畜两旺、战斗胜利、狩猎有获;具有明显的仿生性质,或模仿动物的动作如飞禽翱翔,或模仿动物的嚎叫声如“喔热”等;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再现,或如狩猎、农耕等生产劳动动作,或如搜寻、迂回、包围、追击、堵截、防卫、放哨等狩猎动作,或如舞刀、耍棍、鸣枪、冲杀、前进、后退等作战动作;是与音乐、绘画以及创世史诗的吟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和谐地同步进行的,综合性的民族文化形态。

二、目瑙纵歌与景颇族文化底蕴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包括知识、艺术、道德信仰、风俗习惯,景颇族的文化色彩较为丰富,故事传说达到了上千种,这些故事传说是景颇族人对生活信仰的结晶,目瑙纵歌便是其代表,目瑙纵歌是由太阳神传说故事而来,其寄托着景颇族人对幸福生活的渴望,目瑙纵歌节也成为了景颇族人的风俗习惯,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足以集中体现景颇族富有深厚色彩的文化底蕴。

三、德宏目瑙纵歌文化的变迁

1.祭祀仪式的简化

在景颇族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原始类型的宗教祭祀一直贯穿于其中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景颇族的宗教祭祀活动也由繁化简原始的目瑙纵歌只有达官贵族才能举行,而且目瑙纵歌的举行过程极其复杂,活动所需时间也比较长,就单单从祭祀活动来讲,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往往能达到几天几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目瑙纵歌这种带有封建色彩的活动就演变成了文化娱乐活动,祭祀的仪式也被简化念诵祭词取代了唱史诗,减少了牲畜祭祀的方法,去掉了一些繁琐的祭祀流程,这些做法同时也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2.乐器的变化

景颇族人特别喜爱歌舞和乐器,目瑙纵歌就是以歌舞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歌舞的存在必须要有乐器的配合,景颇族人使用乐器可就地取材,其乐器的类别主要分为两类:吹奏类和打击类吹奏类的乐器大部分都是由竹子制作而成的比如洞巴、土良、勒荣、古竹笛等,打击类乐器主要是鼓类,如象脚鼓、增疆,其中增疆是目瑙纵歌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景颇族的乐器受西方基督教的影响,一些西方乐器逐渐传入到景颇族中,比如风笛(景颇族人称之为“巴扎”)、军鼓和簧管乐等等,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录制音乐逐渐替代了现场伴奏,现场伴奏已成为一种形式西方乐器的传播丰富了目瑙纵歌的伴奏形式和乐器的种类,但景颇族传统乐器受到了冲击,从而失去了传统音乐的特色,传统音乐是经过漫长的音乐文化发展而来的,是全民族对宝贵的财富,传统音乐的流失,令人深表惋惜。

3.被“国际化”的目瑙纵歌

景颇族和缅甸的克钦族一族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两个民族实为同一宗族,可见景颇族是一个跨越国界的民族,在缅甸和印度的北部都能够看到景颇族,并且都有举行目瑙纵歌的习俗,在目瑙纵歌节举行期间,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接踵而来,景颇族居住的地区成为了一道风景线,这就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人是有国度的,但文化是无国度的,中印缅三国都有着共同民族的存在,这就为三方和平友好相处奠定了民族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少数民族风俗信仰的保留与发展,并对各民族的风俗进行推广,因此,目瑙纵歌的举办主体和参与客体以及祭祀意义、举行程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瑙纵歌由单一的古老传统的举行方式演变成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举行方式,并且目瑙纵歌“国际化”十足。

4.随时代发展不断“进化”的目瑙纵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间的相互渗透,“现代式”的目瑙纵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在变化,具体表现为:①舞蹈队伍没有以前那样严格,正常的舞蹈队伍是要分清路线的单双行,而现在只要求做到队伍跟进就可以②正常的刀舞分战争和非战争、白天或是黑夜都是有区别的,现在的刀舞已不再区分这些,而是演变成大型的狂欢活动,这就丧失了刀舞传统的意义。

四、目瑙纵歌历史发展的现实意义

景颇族目瑙纵歌的发展具有如下重大的现实意义:①景颇族目瑙纵歌的发展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②目瑙纵歌的发展使得这一文化得到传承,这就为对景颇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③目瑙纵歌带有国际性的色彩,通过目瑙纵歌能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方便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④目瑙纵歌节已成为景颇族地区旅游景点之一,其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推进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结 语

目瑙纵歌作为一项民族文化活动,它是景颇族文化的体现,它是以歌舞的方式向人们传递其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的内涵,同时,它也是集景颇族历史、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为一体,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无论目瑙纵歌节如何变迁,这个节日从始至终都是景颇族先祖留下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参考文献:

[1]欧阳文君. 从《景颇人的歌》看“云南民族风格”的传承与发展[J].音乐时空. 2015(11).

[2]刘扬武. 目瑙纵歌——景颇族传统节日中的歌舞[J].民族音乐. 2006(06).

[3]柴扉,许德斌. 颢颇心中的花[J].云岭歌声. 1994(02).

[4]刘扬武. 目瑙纵歌——景颇族传统节日中的歌舞[J].云南档案. 2014(05).

[5]桑德诺瓦. 云南景颇族的叙事歌曲及其习俗特点[J].民族艺术. 1997(01).

[6]李剑波.德宏阿昌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J]. 大众文艺. 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