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整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0
/ 3

古代文学史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整合

艾凤美

(青岛工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 青岛 266000)

【摘要】思政教育融入古代文学史教学,不仅有必要性,而且有可行性。但是思政教育不是以说教的形式加入古代文学史教学的课堂,也不是强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有一定的原则和方式。本文主要分析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当下育人目标,从六个方面整合提取思政元素,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课堂教学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探讨古代文学史教学,就是在古代文学史课程中,挖掘典型地思政元素,把握思政教育的内涵,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1. 思政教育融入古代文学史教学的必要性

1.这是新时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2020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 ‘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而古代文学史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必然要求教师具有思政意识,在教学中,挖掘内在的思政元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2.这是古代文学史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学的根本在于育人,育人的根本在于育德。思政教育融入古代文学史教学,使学生关注的不仅仅是作家流派,文学风格,更使其感受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从而对其内在心理产生触动或者影响。另一方面,这也推动了古代文学史教学的改革,如何整合思政资源,如何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思政教育,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这必将促进古代文学史教学整体地发展,促进当前高校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的实现。

(二)思政教育融入古代文学史教学的可行性

1.古代文学史本身的学科特点。古代文学史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价值,更能够在教学中陶冶人的情操,浸润人的心灵,达到育人的目的。古代文学史的课程主体是从先秦到明清的文学作品、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理论等,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无论是描写祖国的壮美河山,还是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无论是讴歌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还是讽刺腐败黑暗的社会时势,这些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范式,在进行文本的阐释时,有助于学生不自觉地发生信念层次的转变,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教育。

2.古代文学史的教学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相一致。古代文学史的教学目标,是在知识层面,学生掌握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更替,文学理论的学习等,在情感方面,弘扬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人文素养,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这与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涵是相一致的。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正确的理论价值引导,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三)思政教育融入古代文学史教学的原则

1.要尊重文学史课程本身的课程特点和规律。古代文学史的主体是历朝历代的作家作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同时,古代文学史要透过历史现象揭示文学演变规律,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3]。所以将思政元素融入古代文学史教学时,必须要尊重古代文学本身的教学规律,尊重文学史本身的的教学体系,防止文学史课因为结合思政教育变得支离破碎。要在每个教学模块中,找出最典型、最可行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元素与文学元素的相互协调,相互融合。

2.挖掘思政元素时,要注意结合不同的作家作品来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取思政元素。比如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李白纵情山水,诗歌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其作品《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峨眉山月歌》等,感受到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诗人追求自由的率真。解读这些作品可结合马克思主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来讲,深化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的理念。而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诗则体现了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要结合时代的特点来分析思政元素,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在学习唐诗宋词时,受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有一部分作品是咏美人足,歌美人腰的庸俗之作,将女子看作男权社会的附属品。我们要摒弃这种封建理念,学习时关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关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种乐观积极,有信仰的感情,关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的这种伉俪情深。还有歌颂真挚感情的《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牡丹亭》《桃花扇》等等,从这些作品中挖掘真善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四)以育人为目标,整合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

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4]。这就指出了我们的育人目标。

结合育人目标,我们从六个方面来整合古代文学史中的思政元素。

1.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古代文学史,无论是作家彰显出的人性光辉,或者是作品表达的理想信念,都浸润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神,这是古代文学史中思政元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儒家的以人本思想,道家的哲学精神,法家的变革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汉赋中体现出来的人格独立,文学创作的自由,自我意识的增强,唐诗宋词表现出来的民族自信,明清小说反映的反封建、反传统礼教的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在文学史的学习中,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2.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家国情怀,是古代文学史课程思政元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代文学中,有大量饱含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再到宋代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到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古代仁人志士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不惜牺牲一切的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土壤。在文学史的教学中加入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年一代的忧患意识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有利于激励青年一代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努力。

3.加强品德修养。“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品德教育,是古代文学史中思政元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强调治国需要道德的力量,孟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仁义的重要性。《世说新语》中专有“德行”篇,作为当时言语行动的规则典范。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中蕴含着仁爱、民本、智慧、诚信、坚持等优秀品质。虽然古代的道德规范与今天有所不同,而且有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我们在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学史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4.增长知识见识。古代文学史的学习本身是一种增长见识和追求真理的过程。古代文学史要透过文学现象来揭示文学演变的规律,这本身就是探究真理的过程。同时,古代文学史中有许多探求真理的仁人志士,他们的精神成为思政教育元素的一个方面。屈原的《天问》以探求真理的精神,上天下地、寻觅时空,来追寻发问天地万物、神话传统到社会等问题。司马迁写《史记》“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体现了探求社会历史规律的精神。玄奘正因为有追求真理的信念才靠着一己之力穿越西域。这种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坚定学生的理想和信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5.培养奋斗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勇于奋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有许多作家都具有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思政元素的一个方面。屈原在流放中创作《离骚》,司马迁在艰难困苦中完成《史记》,班固耗费25年写成《汉书》,李白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得意须尽欢”写出了人生的洒脱与乐观。宋代苏轼一生都在被贬谪的挫折中度过,却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乐观。这种坚持不懈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对今天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6.增强综合素质。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提高审美,热爱劳动,崇尚奉献,健全人格,锤炼品质。文学作品本身是一门语言艺术,品读鉴赏文学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和感知力,尤其是古诗词的学习,如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王维、孟浩然、韦应物、陆游、范成大等的山水田园诗,有的歌咏祖国的美好河山,有的描写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有的反映农村生活的困苦与艰辛,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审美力的提高,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而反映农村农民生活的作品,则让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立足实践,适应社会,完善自己。

  1. 结语

本文阐述了思政教育融入文学史教学的基本原则,并结合当前的育人目标,从六个方面挖掘古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思政元素,这是思政教育和古代文学史教学有机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提高思政意识,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拓宽思政路径,一定会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本文系山东省青岛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古代文学史教学探究(项目编号:2021JY004

参考文献

[1]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邱伟光.思想理论教育,2017(07).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06-03)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l

[3]古代文学史“课程思政”的难点与解决策略[J].高明峰.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2).

[4]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金句速览[EB/OL].(2018-09-11)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9.html

[5]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J].马海波,马孝林.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03).

[6]将思政教育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七条脉络[J].张博.品味经典,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