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大学生舞蹈创作能力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1
/ 2

美育视域下大学生舞蹈创作能力培养研究

曹菲菲

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211189

摘要:在新时代高校建设方略和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通过培养舞蹈创造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对进一步完善高校美育工作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美育;舞蹈创作;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美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所具备的独特优势使得它能够在高校美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舞蹈创作能够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因而,大学生舞蹈创作能力培养可以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可行方向。文章将对高校大学生舞蹈创作的现状与问题、必要性以及改进对策做出分析,以提供相应借鉴。

一 高校大学生舞蹈艺术创作现状

当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古典舞、现代舞、街舞等多种舞蹈种类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大学生关注与喜爱。大多数高校也都创建舞蹈社团,设置艺术公选课,以满足学生需要。总体来说,高校校园舞蹈艺术教育已具备深入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动力。但学生缺乏创造性、缺少创新与自我发展能力,是目前高校舞蹈艺术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艺术类课程与实践依然是由教师布置排练任务和学生完成艺术公选课程任务为主要模式,多数舞蹈类团体也依旧处于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创造状态。此外,舞蹈的功利性与普及性、题材的经典性与时代性这两对突出矛盾也暴露的更加明显。因此,重申高校校园舞蹈艺术教育的初心立意,平衡好舞蹈艺术的学院派与兴趣派之间的矛盾,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艺术回归“兴趣”与“乐趣”,引导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着力于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 培养大学生舞蹈创作能力的必要性

高校文化艺术课程和实践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一所高校长久综合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凝聚人心、展示形象名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体现。而美育工作中舞蹈艺术创作实践对大学生的影响和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所没有的独特优势。同时,高校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平台与资源,如浓厚的人文情怀、深厚的历史底蕴、广阔的思想视野,对于有意向提升舞蹈创作能力的学生来说,高校可以提供各环节所需资源和支持。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舞蹈艺术创作不同于日常专业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辩知能力。在高校开展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学科融合能力的舞蹈艺术创作,为学生提供一定深度的舞蹈创作训练,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创造性转化、对高校美育艺术教育的创新发展,都大有裨益。就艺术影响力而言,随着网络媒体的流行,青年学生愈加容易接触到大量信息,对舞蹈艺术产生普遍兴趣。在思想价值方面,舞蹈艺术创作可以在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上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道德情操产生影响,舞蹈美育可以与思政德育互相补充与支持,融合发展。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无论其所创作的舞蹈作品具备何种艺术水准,都不失为展现个人特殊的诗情和意境的表达手段。在思想层面,大学生舞蹈艺术创作符合集体创作与艺术个性平衡的指导思想,对学生个人审美力培养,对学生关于交叉学科的敏锐度,都是很好的锻炼。

三 培养大学生舞蹈创作能力的落实方案

(一)舞蹈创作与交叉思维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性思维发展

在学生基础薄弱的舞蹈类通识选修课中,介绍舞蹈的理论基础知识、解析舞蹈的创作过程,使得学生对舞蹈的创作有一定的初步理解。在积累到一定量后,加入了大量舞蹈创作的启发性内容,鼓励各种基础的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的场景和启示,尝试简单的舞蹈编创与情感抒发。力争做到引领学生吸收课程内的创造性知识外,结合自身专业方向、兴趣内容去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创作出具备创新意义的舞蹈成果,使学生外在的舞蹈创造能力与内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得到落实,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如人工智能学院的同学可以运用算法生成来预测特定风格舞蹈动作的程序,根据舞者以往视频片段抓取舞者个人风格,创造类似风格的舞蹈编排;自动化学院的同学提出基于人体三维重建技术和关节点检测技术,估计舞蹈姿态、进行舞蹈建模,评价创作内容的动作美感度和动作规范性,进而提供有价值的创作修改反馈和预测下一阶段精准高效的排练方案;信息学院的同学建议将全息投影技术应用到舞蹈创作中,以达到使舞蹈形象更加立体、舞蹈内容更容易被理解、舞蹈表演形式的丰富和舞台空间拓宽的交互性效果。

(二)舞蹈实践上大力推动学生自我创造与编舞能力成长

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舞蹈基础能力,主推不同的舞蹈创造力培养方式。对基础参差的院系、舞蹈社团,鼓励其编排集体舞,构建一个对舞蹈编创的系统性认知,为此后的进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有一定基础的大学生艺术团来说,考虑采取多线培养的方案,系统的开设舞蹈专业课程,广泛涉猎各舞种的学院派理念与授课(如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以学院派的教学方式提供培养的平台,使得学生掌握各舞种的风格特征并熟练使用其元素符号,鼓励学生将元素进行自我意识的组合,尝试编创舞蹈作品。针对舞蹈基础薄弱的爱好者,旨在培养他们对舞蹈的兴趣,鼓励他们突破创造的心理门槛。在创作思维上,通过建立人文艺术系列讲座和艺术展演活动的体系,激发学生的编创灵感,达到创作思维从抽象变具象的转化。

以“舞蹈兴趣”为着力点和主抓手,让学生们真正“跳自己喜爱的舞”,由“功利驱动”变为“兴趣驱动”,从而迸发出个人情感的创造奇点。学生们目前有接触大量信息的渠道,对影视剧配乐的有感而发、对“网红”舞蹈作品的天然喜好等都可以成为他们创造的原动力。这类作品有相当大的青年人黏度,合理适当的再创造使其适应于高校舞蹈基础是应当得到肯定和支持的。此外,还可以将传统舞蹈的概念边界模糊,尝试多元化的舞蹈风格,用以缓和舞蹈“功利性与普及性”、“经典性与时代性”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创作兴趣的激发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逐步融入创作主题、内容、结构等技巧性的创作理论,培养学生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创作思维,立身高远,针对社会事件、历史事件等具有重大思想价值的主题进行发声,真正培养有艺术、有道德、有筋骨的全能表达者。形成了从生活中找灵感、从民族中探文化、以舞蹈表现思维内涵的“情绪-技法-主题-落实”的培养流程,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校园舞蹈的专业程度与思想高度。

(三)为舞蹈原创作品提供实践展示平台

学生具备了舞蹈编创作品,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为其提供平台。积极利用大学生艺术展演、校内外舞蹈专场演出等机会,为院系、舞蹈社团提供各层次、各级别的编创类节目展示。以输出倒逼输入,提供专业的创作支持和更多层级的舞台,使学生的舞蹈创作能力得以迅速增长。

结 语

对于高校校园舞蹈的创作,学校的政策导向、领导的支持力度、专业教师的判断力和学生的创造力缺一不可。但只有切实培养起学生的创作能力与创新意识这一根本,才能使其在舞蹈艺术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艺术的魅力,高校也才能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促进美育工作提升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进而培养健全审美、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使其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进而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肩负起实现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


基金项目:2017年东南大学(2017-091)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曹菲菲,东南大学美育教师,舞蹈编导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