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背景下美育与礼仪教育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2
/ 2

传统文化背景下美育与礼仪教育的思考

陈玉亮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山学校 255100

摘要: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也越来越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而在现今这样的大背景下,家长也越来越重视自己孩子的美育与礼仪教育。越来越多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受到了各方的欢迎。

关键词:传统文化;美育;礼仪教育;思考

引言

儿童期正是习惯养成的敏感期,抓住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在日常在校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这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优化兴趣,顺其童心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这是学生个性萌芽和美育工作的关键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更要紧扣兴趣这一原则,从愉悦学生身心出发,将美变成学生的一项最基本、最直接的乐趣价值。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之前,要注重学生的审美心理,“顺其童心”并将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多种方式的日常性观察中去分析判断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态度、能力发展的情况,再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育内容和环节,从而为美育工作的有效落实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开展“绘本美育”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话题切入,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孩子对美的感悟力。首先,选绘本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与个体差异,从整体上遵循学生对色彩、风格、题材的认知和喜好,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结构清晰、色彩丰富、节奏感强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关注图画书的颜色、构图以及艺术形式,再对比不同的作品,让学生感受作品所具备的美感和艺术特点,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活力和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植入美的教育。又如,创设“图书角”时,教师可以根据图画书的主题和学生的喜好,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让学生针对不同类别的图画书进行区域性的主题装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设计自然类图画书时,就会通过折叠或绘画的形式,将形态、色彩丰富的动植物加入其中;设计童话类的区域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认知特征进行各种童话人物形象设计,将这个区域变得更加梦幻。教师结合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特点,能真正启发学生内驱力,进一步推进“以美育人”,落实学生全面发展。

二、制定合理的古诗词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教师具体的教学活动要按照一诗一例的原则,制定合理的古诗词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可按照年龄特点将古诗词进行分类之后,再按照主题将同一主题的古诗词纳入一类,再根据其内在规律制定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最后结合每首古诗词的自身特点,设计更具特色和针对性的教学环节与内容。

例如: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有限,更适合欣赏与生活实际贴合,描写生活场景或动物主题的古诗词”这一特点,将《咏鹅》《画鸡》《江南》作为儿童听赏吟诵的古诗词文本。同时把这三首诗结合美术课,学习诗配画的画面形式。其中,《咏鹅》最为形象生动,语言浅显便于理解,可作为最先学习的内容;《江南》篇幅最长,可在学习了《咏鹅》与《画鸡》,对五言绝句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后再进行学习。此外,学生好游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学习古诗的目标以欣赏和培养兴趣为主,《咏鹅》全诗押韵,语言朗朗上口,《画鸡》全诗对大公鸡的外形特征刻画生动,《江南》主要描绘江南盛夏时节荷叶连连的美丽风光。三首诗看似内容都与动物相关,但表达的意境各不相同。因此在具体表达美环节,《咏鹅》可开展儿歌创编活动,《画鸡》可开展绘画创作活动,《江南》可开展歌舞表演活动,让学生展开联想,自主创作,将听赏中获得的感受用唱、画、跳等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化美育于游戏。

三、积极营造实施礼仪教育的良好氛围

教师在礼仪教育中,一定要坚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立足生活体验和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礼仪教育氛围,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学校的一日生活活动中。学生教师应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礼仪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文明礼貌行为。学校要将一些常用的日常礼貌用语图片、学生行为规范图片设置为礼仪专版,在大门口、教室、楼道、区角等处广泛悬挂和张贴,努力让园内的每一个场所都成为礼仪教育的阵地,使每一面墙壁和宣传栏都能发挥潜在的教育作用。学生教师应致力于让学生随时都能够看到这些图片并进行对照学习,引导学生自觉使用礼貌用语。同时,在校也应提醒学生教师明确礼仪教育的作用、内容和方式方法。学校要将礼仪教育常规化,可以设置专门的礼仪教育课,保证课时、教材和教师到位,把礼仪教育落到实处。学校可以结合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如“国庆节”“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充分结合学校一日活动中的礼仪教育内容,确定教育主题,使礼仪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礼仪教育。学校和各班级要定期开展“礼仪小标兵”评选活动,通过每个星期的“懂礼貌我先行”,每月的“礼仪教育优秀班级”等评比活动,营造一种人人懂礼貌、争做“礼仪小标兵”的和谐氛围,引导学生学习礼仪。

四、将礼仪渗透到日常活动中

从早晨的入校开始,我们国学礼仪的教育就开始渗透到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中。《三字经》中有“亲师友,习礼仪”,一入园,我们就会引导学生与值班教师和晨检教师问好,明白要尊重教师、懂礼貌的道理。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也会时常对教师表达关心,或者帮助教师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在《弟子规》中讲到“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是让学生要注意个人卫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是一直会如此提醒学生,特别现在处于疫情期间,个人卫生是更加要做到位的。另外,在饮食的一方面,我们通过学习古诗《悯农》以及对《弟子规》中“对饮食,勿拣择”的学习和解读,让学生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要珍惜和尊重人们的劳动成果,学会节俭和珍惜,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午休也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午休中蕴含的礼仪内容包含了卫生清理、整理书桌、规范自己行为、不打扰别人等重要礼仪。“冠必正,纽必结”“置官府,有定位”通过学习,学生懂得规范自己言行,不给他人添麻烦,更好的安排利用学校的午休时间。

结束语

总之,美育与礼仪教育的实施需要引导、启发和感染,需要教育和环境形成合力,需要将美育与礼仪的教育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需要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运用自如的过程。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促进价值内化,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形成良好的美育与文明礼仪习惯。

参考文献

[1]王雪娇.浅谈学生美育与礼仪教育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20(S1):127-128.

[2]俞丽慧,胡玉花.结合传统文化做好学生美育与礼仪教育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61-62.

[3]王崇燕.探究幼儿园美育与礼仪教育的有效方法[J].考试周刊,2019(0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