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各种素材,赢得高分作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7
/ 2

巧用各种素材,赢得高分作文

高衡

安徽省和县第一中学


高三的学生经过十几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形成了较好的语文素养,按常理说,他们应该能写出一篇篇内容丰富的好文章。可是在写作时,学生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不能灵活运用各种素材,不能让作文内容新颖充实。所以,在考试中,语文作文能得到48分以上的考生凤毛麟角。如何在考试中,在短短的一小时内写出一篇“出彩”的文章,博得高分,是很多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写作中能巧用各种作文素材,一定能为自己的作文增添光彩。

一、学会“巧用”。

巧用,就是灵活、灵敏地地使用。如何灵活、灵敏地使用作文素材呢?可以采用替换法、一例多用法、创新法用好作文素材。

1.替换用滥了的素材

学生写作很喜欢使用李白、杜甫、陶渊明的素材,而近些年,在应试作文中,这些例子已经引起了一些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如果有可能,学生应该使用替换法,努力做到“惟陈言之务去”。学生可以运用同类联想的思维来实现论据的替换。如同样是写性格豪放有才华而又不得志的人,可以将李白的例子换成北宋诗人苏舜钦,可以引用其《对酒》中的“侍官得来太行颠,太行美酒清如天,长歌忽发泪迸落,一饮一斗心浩然。”他和李白一样本是自视很高的人,却总是受排挤乃至遭诬陷,所以既感到自己无法为社会尽到应有的责任,又感到个人失意的苦闷。

还有一些名言类型的素材也值得替换。比如写 “勤奋”这一主题时,很多同学都可能引用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或者“书山有路勤为径,苦海无崖苦做舟。”之类的语句。如果平时注重积累,可以替换成意大利达·芬奇的“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或者是陶渊明的“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缀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又如郑板桥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这些语句的引用都可以让阅卷老师产生眼前一亮的效果。

2.一例多用法。

在写作中,学生拥有素材却不能灵活使用的原因很多,其中不能很好地对材料展开多角度的分析是重要原因之一。学生手头往往不是缺乏素材,而是缺少灵活使用素材的能力。学生可以采用“一例多用法”:从一个例子出发,沿着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以80后女孩莉兹•默里从流浪女到哈佛博士的经历为例,出生于纽约贫民窟父母染上毒瘾从小就被父母忽略的莉兹早早辍学,8岁时不得不上街乞讨。虽然生活坎坷,但莉兹并没有放弃希望,她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回到学校,接受教育。最终,莉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并获得《纽约时报》12万美元的特殊奖学金。从这个例子中,可以提炼出“知识改变命运”、“超越”、“希望”“理想”等话题。如果联系她还得到了一位“伯乐”老师的帮助,还可以提炼出“关爱”“师德”等关键词,再联系这位老师曾带着包括她在内的前10名尖子生参观过哈佛大学的经历,又可提炼出“环境对人的影响”等主题,只有善于运用发散性思维,同一个新颖素材才可以运用到各种主题的文章中去。

3.创新解读素材。

很多学生在面对手头的作文素材时,往往会产生一种食“鸡肋”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用这些素材觉得没有新意,不用又找不到更好的。怎么办呢?可以换一种角度,对一个素材进行创新式解读,就有了“变废为宝”的可能。可以有意突破常规,通过逆向思维来发现问题或解决问题,这是作文创新的方法,在素材运用中,效果也不错。如“班门弄斧”创新为“弄斧不妨到班门”,“穷者独善其身”创新为“穷也可以用精神的力量兼济天下”。再如,很多学生在写隐士素材时就会歌颂他们的洁身自好的品质,赞美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结合儒家的观点以及当代的主人翁意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隐士是一个只知道明哲保身、坚持自我人格理想而忽略了社会责任的群体。如余秋雨先生就有类似的观点。

二、巧用课文素材。

学生学过很多课文,如果学生能“回归课本”,以思维的活水激活学生所学习过的课文中的材料作为作文素材,那么学生就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快乐。因为这一篇篇课文有人生哲理、生活的智慧、时代的精神,有真善美与假恶丑。课文素材是写作“不尽用之不竭”宝藏。

可以灵活巧妙地运用课本中的观点理论、至理名言,可以使自己的作文论证更加深刻、更加精辟,说理更加透彻。如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的“我不能想象人没有思想,那就成了一块顽石或者一头畜生了。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说明了人的思想的重要性;《阿房宫赋》中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是说要牢记历史的教训,并且要以史为鉴,才能不重蹈历史的覆辙;《师说》中“是故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至今仍熠熠生辉……所有这些至理名言,既能很好地武装学生的思想,又能论证文章观点,使作文论证更加深刻,更加精辟。这样的例子很多,而且变换思维方式,同样的例子可以重复地灵活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观点。

可以灵活运用课文作者的生平,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大多出自名家大师之手。这些名家大多经历坎坷,他们的智慧人生给予人们无尽的启迪。学生在写作中可以运用大师的例子来论证道理。如2019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题之一是“韧性”的材料作文。如果考生要论证“韧性在个体方面的可贵”的论点,那么史铁生的事迹就是最好的证明材料。史铁生在坎坷的经历中,他有着不幸的遭遇。但是他凭借这顽强的“韧性”登上了文学高峰,这就是“韧性”支撑着个体克服种种困难,站起来继续前行的成功范例。

可以巧妙引用诗词名句,能使文章散发出幽幽的古典韵味和浓浓的文化气息,彰显文化底蕴。不难发现那些高考满分作文是古典诗词运用的直接受益者,如2018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莫不如此。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需要考生“解读语言传递”,考生可以挖掘出“诗歌语言,传承文化”这一主题,可以大量引用平时学过的诗句。可以引用《短歌行》里的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来论证要感悟诗歌,在诗歌里感受语言文化思想之美。考生在写作时要是能信手拈来一些古典诗句,必能使文章大放光彩。

三、巧用丰富的生活素材。

生活中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生活本身就是宝库。

生活分为眼前生活和已逝生活。眼前的生活包括眼下的人、事、景、物。文字依赖眼前的景物。学生常常缺少的是用心灵去阅读生活,感悟生活。只要你有一颗真诚善感的心,你就会从自己身边发现从前熟视无睹的平凡小事中的美:从一次打水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一声问候体察到交际的重要;从别人的不拘小节里体会宽容的魅力……。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的作文材料的主题是“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考生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选取素材,也可以从名人的生活中选择一些片段来论证“热爱劳动”的重要性。

其实,许多时常烦扰我们的事情很可能就是我们最好的生活体验,日日眼见的东西可能就是我们作文最需要的材料。福楼拜看见了在风雨中傲然的牛蒡花,想到了人应该具有顽强的精神,就写了《包法利夫人》;朱自清从日日走过的荷塘中发现了荷塘月色之美,从而写就了感动几代人的经典美文学生可以将感受的触须伸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去捕捉瞬间体验和独特的感受。

有些学生生活中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应指导学生作深入的研究,在面的基础上抓住一点作透彻的理解认识,以期在作文中想到他人所未想。比如,有些人喜欢足球、电脑、音乐等,就可多掌握这方面的材料,研究得透彻了,作文时灵活运用就可能成为你富有独创的一把杀手锏。当然这些研究透了的点要尽量多,如果单一、片面运用生活中的素材也是不足取的。

通过有意识的长期引导,学生就会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心去细腻地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感悟生活中的哲理。

总之,如果能转换思维,能巧妙、灵活、新颖地运用课本中、生活中的各种作文素材,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熟悉的材料仓库,帮助他们减少由于积累不足而造成的作文内容空洞的负面影响,也是“学以致用”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可以左右逢源,如鱼得水,高分作文也就非学生莫属啦。



马鞍山市级规划(专项)课题(编号MJG20065)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增强高三语文作文教学实效性的行动研究》课题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