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需要镜面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2

班级管理需要镜面教育

程江美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傅庄街道窑北头小学 山东省临沂市 276018


近来,数学老师给各位家长推荐了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因自己刚刚升级两个孩子的妈妈,便也想读一读,到底是因为什么,能让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给予这样的高度评价。他说:“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的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

初读这本书,身为母亲的我对于尹建莉老师的教育观点、观念,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再读这本书,作为老师的我内心深处有一丝丝惭愧,更有深深的感触。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我想说小学教育的老师则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路人,引领方法得当,则让孩子一生受用。如何成为好老师呢?我想在管理班级时,我们可以用五面镜子,既反思自己,又能让孩子们重新认识自我,从而更上一层楼。

一、平面镜----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花期,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作为老师不能鼠目寸光,以现有的状态去评判一个孩子的未来,奇迹往往就是一个会心的微笑或者一个鼓励的眼神创造的。

休完产假回来,我接手了一个刚刚经历分班的年级--三年级二班。因为是分班再重组的,所以班里的学生参差不齐。刚刚接手一个新班级,学生和我都需要适应,可是因为之前频繁换老师的原因,学生们显然不太领新老师的“情”,依旧我行我素。一个星期过去了,班级管理毫无起色,我很苦恼,于是自然而然就把过多的心思用到了好学生身上。又是一个星期过去了,好学生的状态明显好转,可是后进生依然如此。我想也许真的是我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后来我开始关注后进生,并根据他们的长处给他们安排合理的班级事务,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班队会课,让每个学生都到讲台上发言,并给予每个孩子热烈的掌声。渐渐地,我发现班里不再像以前那么乱糟糟的了,学生之间懂得团结友爱了,有了集体荣誉感,班风好了,我的苦恼也随之消失了。

二、放大镜----放大后进学生的优点

记得刚接手这个三年级时,班里有个男孩子上课时能保持15分钟的安静状态就已经是极限了,后边的25分钟,调皮捣蛋、小动作不断,常常搞得周围的同学无法听课,多次谈话、交流,与家长沟通无果后,愤怒占据了我的思维,直叹这孩子是“朽木”真是不可雕也,此时此刻我的眼里全是他的缺点。直到有一次,检查课文背诵,班里只有10个人全部背完,他竟然是其中一个,这令我很是惊讶,于是在班里我顺势表扬并鼓励了他。后来我发现只要是背诵的东西,他就会背的相当快,记忆力超强。于是我推荐他当了班里的语文小组长,慢慢的他变得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优秀。

我想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用对了镜子,也见证了一个后进生的成长。

三、多棱镜----透过现象看本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盲目下结论。正确的班级管理就像是沙漠中的绿洲,而性格特点不同的学生就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班级管理中的种种状况,这就需要老师用好这面镜子,剥开层层防护,直达学生内心深处。

有时候我们眼睛看到的并不是事情的全部,遇事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听听学生们的心声。在处理问题时,不要盲目施策,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会事半功倍。其实,三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有限,有些言行背后其实隐藏着其他问题,如果看不到深层原因,只会误会他们。学会用多棱镜,我们会发现看上去只有一种颜色的阳光通过发射,会形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不同色彩的光束,漂亮极了。

四、望远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怎么教了半天还不会”“这次为什么考得这么差,你想过没有?”“改了这么多遍还没改对,你是不是不在状态啊?”······相必每个老师都遇到过这种情形:纠结于孩子某一时刻的表现,自己辛辛苦苦教了半天,聪明的孩子早就会了,后进生怎么就这么不开窍呢?真的是孩子不开窍吗?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我们应该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孩子都在不断成长,只是有的孩子起步晚一点,但是不要紧,我们慢慢等待,用心浇灌,未来的某一天,他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五、显微镜----反躬自省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读《论语》我们懂得要反躬自省。为人师表,就要做孩子们的榜样。为了让自己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我们不断充电,完善自己,反省自己,剖析自身的不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有些却很容易被自己忽视,这就需要我们不时用显微镜审视一下自己,反躬自省,给自己的内心减减负。每日三省吾身,做一个严于律己的老师,才能信服于孩子,也只有这样才能成就自己。

没有一位父母开始就成为“好父母”,没有一位老师开始就是“好老师”,他们都是在不断地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读懂孩子,读透孩子,从而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方法。愿每一位在路上的家长、老师们,都能成为“好父母”“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