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高职教育融通发展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9
/ 2

关于中高职教育融通发展的思考

冯玉华 谢彩云 史媛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市技师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产业技术能力提升和2025智能制造目标背景下,中高职融通教育发展,培养现代职教体系已成必然。中高职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规划、定位、建设成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的重点。本文以分析中高职教育融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剖析,对中高职融通教育的意义和策略进行重点阐述。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融通发展,培养模式

1 前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提出“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可分为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学历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符合国家政策,具有专业特色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将迎来发展机遇。众多新兴制造业与相应的用工场景不断出现,催生了许多对于新一代技能人才的用工需求,如铁路、通信、互联网、港口、小语种等领域。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在此背景下,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需要高职院校建立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专业,并能使专业课程与当前市场需求紧密连接,从而具备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且符合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真正成为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提升的重要保证。

因此,通过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融合和再造,让学生在均等的具备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具有基本的生活技能、职业意识和道德,为今后实现个人的最佳化、个性化、发展提供保证,顺利推进我国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建设。

2 中高职融通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初等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重复性、工匠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能在基础、重复的工作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创造出更有生命力的产品,将中国制造往中国创造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中职生通过对口单招途径考上高职院校后,其相对劣势是突出的:中职起点的学生在文化基础薄弱的问题方面比较明显,学生间、学科间的差异也比较大;但同时中职起点的学生没有经历反复刷题固定思维,思想和创意发散,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力,同时也很自我,这给高职院校教学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式及普高升学等模式。生源的多元化给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带来了挑战性。不同层次入口,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职业教育,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怎么融合,即中高职融通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3 中高职教育融通存在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同属职业教育的两个层次,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差异性,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性。怎样解决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中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是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探索和思考的首要问题。

(2)课程体系衔接差

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单独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与实践安排,存在课程结构错位、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基础课脱节等情况。中职课程体系主要实现中职培养目标,未兼顾高职教育需求。怎样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选择适合的课程开展中高职融通培养模式,没有具体方案和措施。

(3) 融通机制不成熟

中高职融通教育,由于教学管理,中高职学校衔接、学校专业课设置等方面都存在独立性,个体性和不连贯,无标准性,中高职融通教育在中高职贯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4 中高职教育融通发展对策

(1) 中高职人才培养对接

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顶层设计是同向的、培养理念上是同源的,均严格遵循培养实践型、技能型、产学结合型等培养理念。师资队伍和教学专业需求是同类的,都需要“双师型”教师;满足实践需求的教学设备的软硬件设施。

1)专业定位衔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技师,密切跟踪区域产业升级、职业岗位和技术变化,明确相关专业的服务面向和不同层次的岗位指向,科学确定专业定位。形成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中职专业为基础,依次递进、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体系。

2)培养目标衔接。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明确中高职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中高职衔接、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 中高职课程融通体系

基于职业教育标准,推进中高职课程体系化建设,构建一体化设计的、能够覆盖全专业的、涉及中高职认定的职业标准教育体系。通过中高职融通标注系统建设,打破中高职课程体系各自为阵的状况。

通过课程标准促进中高职课程内容的有序对接,根据明确的培养目标制定中高职融通的课程分类标准,进而开发出不同层次的课程标准,解决中高职课程融通课程重复和脱节问题,制定统一中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衔接途径。

从学生修习课程的角度,分为必修课学和选修课两类。其中选修课又可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限选课两种方式。从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中高贯通专业课程结构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三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为必修课,拓展课为选修课。

中高职融通核心是合成体系构建,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确定公共课、专业课、顶岗实习与社会实践、拓展课程的比重和学时分配,统筹安排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内容完善、对接紧密、梯度推进、能力递进、特色鲜明的中高职课程融通体系。

(3)中高职融通机制建设

中职、企业、高职三方融通培养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创新实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确立和发挥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中职学校、企业和高职院校三方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融通,让中职学生无缝对接企业和高职,实现中高职衔接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创新。

中职、企业、高职三方融通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是黄埔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通过中职、企业、高职三方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对中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的创新实践。该模式主要突出的是“一个中心”、“两个主体”和“三方融通”的特点。

一个中心:指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人才是企业和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人才培养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根本动机,也是学校的根本任务,通过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学校存在的价值所在。同时,人才也是每一个社会人发展自我的追求。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既体现了企业的需求、学校的要求,也体现了学生发展的追求。

两个主体:确立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地位,发挥学校和企业在办学过程中的双主体作用。围绕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中职学校、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共同开展招工招生,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师资队伍,校企一体开展人才培养。

三方融通:指中职、企业、高职通过对接实现全方位的融通——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对接,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专业人才对接,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采取三方融通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最主要的优点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性,其次是培养方法的协调性,同时还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职业路径进行了清晰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