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纹螺都有毒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8
/ 1

织纹螺都有毒吗?

徐雪娜

(温州市艺术学校 325000)

织纹螺俗称割香螺、白螺或麦螺,是一类生活在潮间带及浅海沙质海底栖肉食性动物,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狭舌目、织纹螺科。成熟个体的体长一般在1cm~2cm左右,大型织纹螺体长有时可以达到3cm以上,是浙南沿海滩涂常见的螺种,渔民有长期的食用史。由于织纹螺带有毒性较强的麻痹性毒素,死亡率很高,且不能从外表上区别,增加了识别的困难,常致人中毒。多年来政府及有关部门明令禁止食用和销售织纹螺,但由于织纹螺味道鲜美,加上市民有长期食用织纹螺的习俗,为此,几乎每年都有偷食织纹螺引起中毒的事件发生。

织纹螺都有毒吗?为什么食用者时有中毒呢?研究发现,织纹螺的毒性与其种类、生长季节、生活的海区都有关系。织纹螺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有毒织纹螺,主要有光织纹螺(Nassarius rutilans)和节织纹螺(N. hepaticus)。光织纹螺体形较胖,壳面螺纹较不明显,但毒性较强,毒力低的每克软组织也有数十个鼠单位,高的有数百个鼠单位,一般人食用几十克光织纹螺就会产生明显的中毒症状。节织纹螺体形较大,壳表橄榄色,壳面刻有光滑而发达的纵肋,虽然常年有毒但毒力不高,多数毒力每克软组织只有几个鼠单位或一、二十个鼠单位,只要不是一次食用太多,不会造成中毒。第二类是无毒织纹螺,常见的有西格织纹螺(N. siquinjorensis),纵肋织纹螺(N. variciferus)、疣织纹螺 (N. papillosus)、胆形织纹螺 (N. thersites)等,它们的体形较小,目前为止尚未检测出毒性,也无有毒的报道。第三类织纹螺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无毒,但因季节和栖息地不同有时会有毒,国内也有因食用这些织纹螺中毒的报道。此类织纹螺一般体形较小,主要种类有半褶织纹螺(N. semiplicatus)、红带织纹螺 (N. succinctus)等。

像半褶织纹螺、红带织纹螺时有毒时无毒,这些毒素的来源又如何呢?研究推测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毒素是由食物链形成的:织纹螺是肉食性动物,可能摄食了其他有毒生物,毒素在体内蓄积形成。②毒素是由织纹螺体内放射菌产生的:国际上比较认可的河鲀毒素起源是海洋放射菌,织纹螺消化道内可能存在能产生河鲀毒素的海洋放射菌,其繁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素使织纹螺带毒。③毒素是织纹螺自身合成的:织纹螺体内可能有一种酶能合成河鲀毒素,织纹螺利用该酶使自身带毒而使天敌敬而远之。目前认为第一种毒素来源分析的可能性较大。虽然该毒性物质至今尚未确定,但中毒病人的临床与贝类麻痹毒素中毒非常相似,一般认为织纹螺毒素就是贝类麻痹毒素。很可能是这类兼性的肉食性动物因摄食“赤潮”中有毒性藻类而被毒化。人一旦食用这种富含毒素的织纹螺就会中毒。随着海洋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赤潮发生日趋增多,贝类毒素问题也会日益严重。在加深对织纹螺的了解,防止中毒事件发生的同时,我们应从根本上减少织纹螺被毒化,加大力度治理海洋环境污染,防止海涂“赤潮”的发生,找出真正能控制织纹螺毒化的原因。


主要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动物志编辑委员会. 浙江动物志(软体动物).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04-107.

2 张爱菊, 尤仲杰. Nassarius属织纹螺摄食行为及毒素的研究进展. 水利渔业, 2006, 26(1): 9-13.

3 徐景野, 许国章, 陈耀荣等. 织纹螺毒性与地域相关性研究.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7, 17(1): 63-67.

4 唐静亮,胡颢琰,毛宏跃等. 浙江省近岸海域富营养及赤潮发生特征初步探讨.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3(2):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