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实践与反思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8
/ 4

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实践与反思①

李栋材 钟娉雯

衡阳师范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8

[摘 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宗教的社会作用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历史规律等内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还确立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科学态度以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加强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地方高校防范宗教渗透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和贯彻我国教育方针政策的主要手段。在前期详细的调研基础上,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应该加强师资培训,完善思政理论课内容教学,全面拓展素质教育渠道和开展咨询答疑活动等方面加大力度,为有效提高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实践进行探索并进行反思。

[关键词]:地方高校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栋材(1976--),哲学博士,宗教学博士后,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是主义文化哲学。

钟娉雯(1977--),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衡阳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国家安全建设。党的十九大会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并旗帜鲜明指出了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意味着国家安全已经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比如在传统意义上而言,宗教问题不属于国家安全范围。但是在总体国家完全观背景下,特别是当前国际环境中,宗教扮演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国家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凸显,从而成为总体安全观中重要维度。随着国内外情势的变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必然会需要科学处理和解决好宗教问题,践行积极有效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国家方略是当前我国社会宗教工作的正确方向。

当然,落实总体安全工作在不同领域有所区别,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安全涉及国家主权、政权、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稳固,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需求,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我们认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工作具体落实到高校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高校的服务对象是广大青年学生,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优秀人才,有效塑造青年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任,总体国家安全工作更多的表现为落实意识形态安全。青年学生因为固有的年龄阶段固有的特点,需要在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构更为谨慎地予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这种特殊性需要我们落实总体安全观的同时认真审视高校教育对象主体的实际情况,认真把握好当前安全任务主要方面,有效地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安全阵地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工作。其中,我们认为当前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主功能,有效地加强高校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这是能够有效地提高总体安全,特别是有效防范境外宗教向校园渗透,筑牢高校青年意识形态安全阵地的有效举措,从而有效地在青年学生群体中落实国家安全工作方针。

为了更好地掌握当前高校青年学生总体安全意识的详细情况,我们在2020年依托湖南省委统战理论研究项目,联合国内部分高校就高校防范境外宗教渗透问题展开联合实际调研。在扎实的田调之后对该问题获得更为详细客观的实际情况。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我们将该调查对象主体样本圈定湖南省内高校,同时还考虑到调查样本的充分性,实际调查中也邀请到有其他地区的高校参与调查。

整体上,这些样本高校涵盖多个类别。在办学层次问题上,样本包含有本科和专科两个办学层次。在对象专业分布来看,本次调查样本实现专业大类全涵盖,包含有医学、人文社科类、理科类、工科类、文体艺术类和经济管理等;从样本的学历层次来看,也实现各个学历层次全覆盖,既有专科,同时也有本科,还有研究生;从生源分布来看,样本没有出现澳门和香港地区学生,但是样本中有台湾和美国学生;同时既有来自城市学生也有来自农村学生;从民族分布来看,从统计结果分析,样本主体是汉族为主,但是包含有传统意义上全民族宗教信徒类型 。同时在生源地分布中包括了本省和外省;在统计样本中,女性占比52%,男性占比48%基本实现男女比率基本平衡。笔者认为庞大的样本数量和样本覆盖面广泛完全能够准确反映当前高校防范宗教渗透情势的现实状况,具有很高的信度。从数据分析来看,我们认为本次调查有以下信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一、对待宗教的整体态度趋于理性。当前在我国高校信仰宗教的大学生基数较小,但是对宗教表示好感的人数不少。调查中发现明确表示信仰某种宗教和倾向于信仰宗教的学生比例都在10%左右,个别高校的反馈有超过15%的比率。在对待别人信仰宗教的态度条目调查中,学生对信教的人表示:“非常理解”和“基本理解”,占比达7成;而表示“不理解”的学生只占极少数;选择“鄙视”回答的同学几乎为零。通过比对,我们认为,整体上当前大学生群体信教比率维持在以往的水平,并未出现大幅度增减的情况。同时,绝大多数青年学生对待宗教现象更为理性和宽容,整体上校园文化气氛较为宽容和理性。

二、对宗教作用的认识模糊。不少青年学生认为宗教有“以积极作用为主”认知的青年学生占比为65%;有的高校样本数据体现甚至有接近8成的学生认为宗教有积极的社会作用;而认为“宗教以消极作用为主”认知的学生则均占少数;在访谈中还有不少青年学生认为宗教有利于公民道德水平的提高。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知中宗教的社会功能分为消极和积极作用来看,青年学生这种表现应该来说是中规中矩的,但是我们认为对宗教社会功能的积极认知往往伴随着对宗教文化的“倾慕”,从而应该加强有效地引导。

三、对开展马克思主义观教育的期望。调查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青年学生表示需要加强宗教文化现象认知的通识类课程,并且认为有必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但是从调查来看,几乎没有地方高校较为系统开设宗教文化通识课程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系统课程。从而我们认为这种情况完全有可能造成由于对宗教文化的本质认知的缺乏,从而为极端主义、非法宗教类型在高校扩张埋下伏笔。笔者也认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学生主体主动构建防范宗教渗透的核心力量,只有加强对宗教现象的认知水平才能从主体自身加强安全意识的上策。

四、缺乏对宗教的本质的正确认知。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产生,具有深刻历史根源的文化现象。现实社会发展中,宗教自诞生以来,就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本质的界定,笔者认为这是对宗教本质的正确定义。通过的我们的调查发现,高校青年学生对宗教的理解基本正确:较多同学能够准确回答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但是有13.31%的学生对宗教的理解是模糊的:“说不清楚”宗教是怎么回事。但是认识到宗教的本质是现实社会的虚幻反应则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够回答。同时调查发现,学历层次与宗教本质认知构成呈现出较为密切的关联性,整体上学历层次更高,对宗教的认知也更为正确和客观。选择认为宗教是迷信和荒诞学说的受访对象全部来自专科高校。

五、相当数量的样本缺乏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该条目调查的目的是获得样本高校主体对关涉校园防范境外宗教渗透的法律规范的掌握、运用和建设的基本情况。从规范校园政教分离原则的规范层级和组成来看,最顶层有宪法支撑,同时有教育法和宗教管理条例等专门法律限定,同时在各省和各高校均制定有相关的防范宗教渗透和校园传教的相关规范。这是防范宗教校园渗透提高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力武器和依据。通过调查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基本上不清楚相关法律规范,同时对校内传教或者宣教行为完全没有鉴别和防范能力。

总之,从调查来看,我们认为对宗教本质认识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成为地方高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较为普遍的情况,从而我们认为完全有必要在地方高校开设系统宗教文化通识课程的同时组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从而能够通过积极有效地参与建构青年学生的世界观的同时,有力地构建青年学生内生的防范境外宗教渗透的防范机制和力量。

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提高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对宗教现象存在、作用、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认识,有助于青年学生认识和对待当前社会的宗教现象,同时对包裹在“宗教外衣”背景下的西方文化价值进行有效地防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内涵着对宗教文化现象的科学的认知,是青年学生全面对抗和防范宗教渗透的有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他们建构主动防御观念的内生防范力量源头。所以,我们认为高校适时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势在必行。

当前,结合从样本高校获得的数据来看,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实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内容不够系统

虽然我国高校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了较为完整和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但是这些课程绝大多数是针对高校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相对而言过于宽泛。同时在调查中发现有个别高校已经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教育,但目前没有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同时调查反馈尽管有部分高校开设了宗教通识教育的课程,但是实际教学效果有待加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笔者以为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必须有宗教文化通识课程安排,这部分内容有助于青年学生能够以概览式了解宗教现象。其次在内容上必须安排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学,这部分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有分析和观察社会宗教文化现象的有力工具,不至于为宗教文化现象所迷惑。从调查中我们注意到,绝大多数地方高校都没有相关教学内容安排,较为集中地反应出地方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为内容的课程不够重视,部分施教者对涉及宗教文化问题感觉棘手或者讳莫如深。基于此,这类高校青年学生宗教知识知之甚少。据调查高校学生对宗教知识中少部分人“了解较多”,大部分人“了解一些”,尚且有部分人则完全一无所知,或者停留在某些结论性观点上,缺乏系统的科学认知,可想而知对于这类学生的内生防范力量应该是无从谈起。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不强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方式普遍落后,导致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实效性差强人意。从调查中我们获知,已经开始相关课程的高校其中大部分是以传统的灌输方式为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停留在教师中心,以讲授为主等传统讲授范式;同时还普遍存在相关教学内容与实际不能紧密结合,缺乏针对性,学生的差异性不被重视等现实问题;而所呈现的比较集中的问题还有教师往往缺乏相关知识背景,从而导致不能因材施教,致使一部分青年学生丧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从而无法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从座谈调查来看,多个地方高校部分青年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教学没有什么重要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念更是不甚了解。有少数青年学生因无法分辨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差异,“沉迷”追求宗教的所谓“真善美”境界。青年学生正确宗教观的培养被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方式的教学所阻碍。从而笔者认为需要正确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才能有助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笔者认为想要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必然要从教学模式上入手,建设更为多样的教学模式,满足广大青年学生需要。

三、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文素养亟需提高

正如常话所说,给人半桶水,自己需要有一桶水。当前地方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基本“出身”复杂,难免出现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这种情况较为集中表现在人文素养水平高低不一的情况。要树立青年学生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首先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同时需要他们有较为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知;更为深入的探讨这个问题还需要这些教师能够有一定的宗教基础知识储备,以便因对学生更为深入的问题思考。倘若教师不能有相应的人文素养水平,难免对复杂的宗教文化现象的解释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也难以从问题的根本上说服青年学生。

现实中由于人文素养水平较低导致相关教学内容开展困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比比皆是。通常他们人文知识储备不够,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了解不够透彻,对宗教文化现象缺乏更为深入的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宗教政策知之甚少等现实问题。而这些理论上的短板往往成为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流于形式的最为主要的原因。因为没有较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素质的教师,很难对现实中形形色色的宗教现象展开分析,也自然就很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

总之,整体上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相对缺失。但是这个问题在地方高校的教育安排上表现尤为明显。统合我们的调查来理解,地方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从师资力量、教育观念、制度保障等问题相对缺失严重,从而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显得力有不逮也是个中自有之意。

通过前期的缜密调查和局部实践的展开,我们注意到到当前在地方高校实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与国家总体安全要求尚且有较大的距离。我们也普遍认为应该不断改进和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相关策略,从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的优化,以期取得更好地实效。

一、情势严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任重道远

从上面调查可以看到,当前有相当数量的高校青年学生对宗教文化有普遍的好感,同时对宗教的作用也表现出偏离正常轨道的情况出现,所以当前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激发青年学生防范宗教渗透的内生力量,是引导青年学生客观认知宗教文化现象的首选策略。同时青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任务还包括有效地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同时还包括依托意图依托宗教实施渗透的西方价值观念的防范,从而后置马克思主义信仰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目的明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为青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党和国家一再肯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也确实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定保障。但是随着国内外情势的变化,我们需要与之应对的策略变更。特别的是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属于待建构,从而为他们提供正确和科学的世界观是保障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

首先是让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对宗教现象的正确认识,是青年学生构建正确和科学的宗教观的基础。其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否定宗教世界观,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对当前宗教文化现象予以科学解释。最后是对学生感兴趣的宗教现象进行有力的回应和解释。不少宗教也包括境外宗教对校园实施渗透策略的时候往往会把宗教打扮成学生“希望”的模样,他们总能够“抓住”青年学生感兴趣的某些东西,而其渗透的目的不光彩目的就裹挟在宗教文化这种“正当”的外壳之下,让受众猝不及防不知不觉全面接受其文化引导。

  1. 途径多元,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实现方式应该多元化。

就目前的具体情况而言,我们不能否认各类型高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为师资力量、教学传统、教学制度、学生群体等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不应该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实现的理由。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师资力量储备相对弱势,应该正对性制定适应的教育安排,而不能完全缺失。

首先部分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开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选修课,这种方式优点是具有系统化的优势,但是缺点是受众面有限。其次部分学校可以选择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讲座,这种方式是灵活多样,同时能够极大地辐射讲座影响。再次学校可以通过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宣传。最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和学校网站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宣传。后两种方式受众面可能较为广泛,但是往往缺乏系统的缺点,所以笔者建议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应该是多种方式结合,多种渠道联合的方式展开。

四、主体多维,高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主体对象多维

笔者以为在高校接受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主体是青年学生,目的是建构青年学生的主动防御力量;同时教育对象应该含括高校相关领域的从业者和部分感兴趣的教师,他们是高校防范宗教渗透的组织性力量。总之,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对象应该包含关涉青年学生教育的所有从业者,这个群体都有可能成为影响青年学生群体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确定变量,从而应该全方位接受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从而最大限度的对青年学生实施影响,构建完整的防范体系。

综而述之,当前的地方高校,处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剧烈变更当中,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扩大,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不断深入,中西文化的碰撞持续加剧等情况的出现,必然给青年学生的思想与信仰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的,也自然对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革新提出不断革新的要求。

事实上,调查发现有一部分青年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和人生信念迷茫等现实问题。所以抵御和防范有害价值观和世界观渗透,高校首先要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的绝对主导地位,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还要加大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责任心,让大家明白盲目的信仰会瓦解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还会产生信仰危机甚至导致社会动乱的发生。同时在防范和抵御有害思想侵害问题上,应该适时采取主动作为的策略,不应该采取被动防御的策略。特别地,地方高校应该因地制宜地采取主动建构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有效防范和抵御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恩格斯宗教研究的研究》(16YJC730003)资助。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_ 最新报道 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校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1年,第373页.

注释:关于高校青年学生信仰问题调查更进一步详情见多年前所获得的调查数据。李栋材, 钟娉雯. 中部师范高校学生信仰状况报告[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5, 000(006):91-9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3页.

何封,恩格斯论原始基督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