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0
/ 2

谈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

黎瑞兴

东莞理工学校 广东省东莞市 523000

摘要: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忽视,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必要和合理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十分重要。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风险性较大的工作,没有融洽的关系,就没法保证咨询活动顺利进行,没有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心理咨询在开展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中也会失去应有的作用。本文着重阐述了作为班主任的较长时间实践工作中,对学生心理咨询和进行心理疏导的一些体会,谈谈心理咨询中如何

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 良好帮助关系建立 心理咨询顺利开展

良好建议和合理指导 良好帮助关系延续

在心理咨询中建立良好帮助关系是有效咨询的前提,这种关系不仅能够给当事人一种安全感、温暖感,也能够促进当事人对咨询员的信任,减少其防御心理,形成一种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充分理解、彼此坦诚相待的特定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给来访者提供心灵上的营养。而这种融洽、和谐的帮助关系的建立主要依赖于咨询员。

现本人就多年以来从事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学生心理咨询的情况,谈谈在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自卑、缺乏自信心、适应性差、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等是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中职学生产生这些心理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还存在落后观念,普遍认为初中学习阶段 “成绩差、没出息”才入读职业学校,家长认为自己孩子考不上高中给自己“丢了脸”。学生自己也认为自己“脑子笨”,这使学生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而放大自己的不足,产生自卑心理。对于习惯了应试教育环境的学生来说,职业学校是一种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学习方法、生活方式较初中阶段更加宽松灵活。面对新生活、新环境,有的同学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与同学相处不和谐,有的由此产生厌倦和烦闷情绪;有的则表现出偏激情绪和极端的行为方式,如打架、自残、网络朋友圈上相互攻击和发泄报复情绪,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十分重要。作为班主任,是担负班级学生心理疏导工的重要一员,特别是对个体学生心理辅导起到很大作用,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很重要,必不可少。

一、接纳和尊重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开端

我们知道学生前来咨询,多有一种畏惧心理,有一种对不被理解的担心和害怕被责备的忧虑。作为心理咨询班主任老师应抱着一种接纳和尊重的态度,让来访者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消除其心理隔阂。 首先是接纳,也称为积极关注或无条件关注,它是咨询者对来访者的一种态度,对这个人的整体性接纳。工作中常用微笑、点头、倾听、专注来表示对来访者学生的欢迎和热情,其中微笑代表亲和力,常常能解除人际关系中的胶着状态,增加活泼生动的气氛,是增进感情的营养剂;点头,表示信任和鼓励,使对方感到亲切,并乐于表露自己的思想;专注,通常通过身体语言,比如面部表情、眼神、坐姿等身体动作及口语的反应来表达,对来访者的关注,缩短了心理咨询老师与来访者学生的距离,可让其克服畏惧的心理。 其次是尊重,人本主义的杰出代表罗杰斯非常强调尊重对咨询的意义,并提出了“无条件的尊重”的著名观点;他认为尊重是无条件的,是整体的接纳,不但包括他的长处,连短处也都一起包括在内。对前来咨询的学生的“无条件的尊重”对建立良好的帮助关系非常重要。前来咨询的学生很明显是鼓了很大勇气的,而且也表明他已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并想改进。因此咨询者聚焦于来访学生的内部感情,在共同感受体验中促进来访学生的自我探求和自我表现。咨询者应该沉着、冷静、温和地倾听来访学生的倾吐并时而对应着:“噢”、“嗯”、“哎”、“原来这样”、“是这样吗?”等话语。这种应对让来访学生感到你是非常认真地在倾听,让学生觉得是受到十分的尊重,这和谐的关系影响着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良好帮助关系的形成,使咨询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真诚与同感确保良好帮助关系的延续

真诚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老师应以“真正的我”的身份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不会把自己藏在专业角色的后面,不带有假面具,不是扮演角色,或者象完成例行公事一般,而是表里一致、真诚可信地以真正的自我投身于与求助者的关系中。把最真诚的自己摆在来咨询学生面前,这并不是很容易就做到的,但是却也是非常关键的,学生鼓足了很大的勇气,来到找老师咨询,不是为了看看“精彩”的表演,相反,咨询老师的真诚会给来访的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可以让他同样真诚地信任你,并把他的想法、看法表达出来。真诚的咨询关系能让来访者获得切实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起到促进其改变的积极效果。这样可促进双方的人际互动,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咨询关系,促进咨询活动的继续和深化。 同感的态度,就是咨询者“用来访者的眼睛看世界”,站在对方的立场,深入对方的内心,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感受和思考一切的一种心理倾向,达到近乎“感同身受”的理解境界。其关键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除咨询者本人的偏见和主观判断。同感与单纯的理解不同,理解是我根据我的参考系数对某个对象形成认识,同感则不光有认识,更有对感受的体察和体会。同感也不同于同情,同情是对对方的遭遇的怜悯和关切,同感并无怜悯成分,而是去体察对方的心情,将心比心。只有与来访者学生“感同身受”,才能让其感受到你的建议和指导是善意的,真心真意的,才接受你的帮助。

三、良好的建议和指导是咨询关系得以延伸和升华的保证

有些理论学派和学者强调“非指导性原则”,是不赞成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为来访者提供建议和指导。然而,在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咨询过程中的建议和指导是不可缺少的,因为随着我国社会和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学生家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学校在疏导学生心理问题时常常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心理咨询老师提供建议和指导给咨询学生,会给家庭和学生带来很好的作用,使学生心理健康恢复更顺利。在咨询过程中和来访者深入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后,来访者自由表达情感和倾诉苦闷的目的是想得到老师的帮助。因此,给来访者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指导是心理咨询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一,提出建议应以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基础。建议要明确、具体,便于来访者理解和执行。第二,措辞应该委婉。生硬的措辞显得缺乏尊重,常会使人产生抵触心理。 第三,建议不宜过多。过多、过于主动地提出建议,即使是一片好心,也可能会使当事人产生反感,难以接受。 第四,建议不应强加给来访者。建议应从来访者的利益出发来考虑,并要尽可能地说明所提建议的依据,以便对方接受。如果对方一时难以接受,咨询者应仔细寻找原因,并提出另外的建议,切不可一味坚持自己的意见。

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风险性较大的工作,没有融洽的关系,就没法保证咨询活动顺利进行,没有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心理咨询在青少年学生中也会失去应有的作用。因此,作为咨询者不但要加强理论的学习,更应用心去对待这项工作,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给来访者提供最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卡尔·兰塞姆·罗杰斯,《咨询和心理治疗》 。

[2]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健康教育读本(高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