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开放大学的大学语文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9
/ 2

刍议开放大学 的大学语文教育

钟 燕

( 内江开放大学 四川 内江 641000 )


摘要: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一直受到教育部门和学生的关注,它的基本特征和人文特征可以对我国当前教育中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效结合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为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显然,在高校开设大标。高等教育学语文课程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开放大学作为培养专门人才、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阵地,其语文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教学方法和策略也有所改进,语文教育质量也将得到提高。

关键词: 开放大学;大学语文

1要正确定位开放大学的语文课程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具有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功能,还具有思想教育和人格教育的功能。国家开放大学是面向社会成员提供学历与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旨在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的新型大学。对于开放大学的大学语文来说,也应该具有专业服务的功能。因此,开放大学语文可以说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要求开放大学根据学校的宗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需求和学生特点来确定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因材施教,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首先要立足于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形式。开放大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高学历人才。高学历人才的素质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是优秀的基础文化知识,从而形成知识的再生和转移,更好地满足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求。因此,大学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应以基础知识为基础,以专业知识为重点,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

其次,要从教育对象上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的不同特点。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开放大学的学生来源更加多样化,文化基础不同,学习素质也不同,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学要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度和难度,针对不同文化基础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语文课程定位,从而进行分层教学。开放大学的语文也要满足专业需求,为专业服务,在课程定位上,也要考虑专业的特点,进行不同专业的课程定位。因此,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是复杂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2开放大学中的大学语文教育需要体现人文精神

俗话说,语文教育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即在语文教育和学习过程中,给人知识是其主要目标,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学习新知识,产生新认识。人本主义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对世界的理解和体验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也将走向正确的道路。为了在开放大学中把握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有必要突出语文的特点,语文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扩展,也是正能量传播、情感表达和心灵慰藉的重要渠道。

开放大学的大学教育对人文精神的传播特别重视。赞美真、善、美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类型,我国开放大学教材课程是很好的体现。在教材章节设置上,注重“阅读与欣赏”的倾向,在阅读和欣赏课程选编中,其诗、词、曲、文言文的选文比重具有合理性,其意义内涵从《采薇》到《无家别》有一定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关怀国家大事,爱国情绪和精神。学生在学习和欣赏这些文学作品的同时,不仅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体验,还要提高审美品味,增强人文情感和道德修养,塑造良好的品格。巧合的是,《大学语文》教材书中的作品具有人文关怀。这个选择反映了自我觉醒的意识和对坦率生活的追求。《秋星八首》是诗圣杜甫关于忧国忧民的著作,深刻表达了古代文人的爱国主义和宽容。陶渊明的冷漠隐居反映了他的诗意生活;苏石与山水上的微风交谈,以及张晓湘的洞庭湖的洞庭观,体现了古代文人家的独特审美,寄托了中华美学独特的审美精神。这些作者和作品,都有人文关怀,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将更有人文精神。

3开放大学语文教育需要创新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育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在课程教学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贯穿始终,也是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价值的基础。要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价值,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语文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我国大多数高校语文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设置总量少、课程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缺少选择的空间,也缺乏选择的引导,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了他们的选择自由,导致了学生对大学语文课重视不够,教学目标无法落到实处。打造大学语文课程群、合理构建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和有效缓解当前困境的可行办法。大学的“语文”概念,已不再简单地等同于语言和文学课程,它已完全超越了这样的一个狭小的范围,有学者将大学语文课程形态形象地图解为“大树形”,即以经典美文研读、母语言语感悟、中华文化认知为主要类型。这对构建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是一个启示。在科学分析大学语文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把目前大学中国语文、大学文学语文、大学人文语文、大学文化语文、大学母语语文、大学大语文等富有创见的语文观加以分类和整合,打造大学语文课程群,形成涵盖所有教学目标、科学的课程模块,为学生的语文教育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

3.2开展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学

开放大学大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需要以课程专业化为基础,开放大学作为培养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的院校,可能是各专业学生学完专业课后的调味品。显然,大学语文教学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学者化是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然而,大学教师需要以长远的眼光,学习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质量,用专业的审美眼光分析和解读大学文学作品,并通过自己的教学说出作品中的深刻含义。因此,开辟大学语文教师的立体知识结构,为大学语文教学培养一批专业技能突出、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不仅是对开放大学专业教学的补充,对学生知识水平和眼界格局的拓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开放大学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建立与课外教学资源的联结机制

作为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学科,大学语文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整合性和渗透性。因此,打破单一学科的教学方法是大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依靠其他学科的日常教学,还可以创新课外教学方法。开放教育是把教育信息放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借助各种先进的媒体技术,把教育信息传送给四面八方的学习者,开放教育就是通过这种现代技术,把教育信息向外扩散,向整个社会延伸,这种延伸符合现代教育终身学习的理论。例如,借助互联网、图书馆和一些社会实践基地,拓展课外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丰富大学语文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还可以促进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和开放大学教育水平的提高。

3.4创新大学语文教学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估均以考试成绩的高低为依据的,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拓展学习思路没有明显效果,对培养综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也没有促进作用。因此,创新大学语文教学评价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评价内容上,人文知识和审美能力包含在评价内容中。其次,在评价方式上,进行多元化评价,评价机制中包含论文作答、口语交际、社会实践等评价方式。再次,在评价媒体上,可以使用电子教学设备,如互联网、微博、微信、电子调查问卷等进行评价。最后,在评价观念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和评价观念,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平时学、平时考”的新观念。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学习的考试观念,学有所用,学有所考,同时注意知识和经验的获取。

参考文献:

[1]聂凌艳.开放大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政渗透的有效途径[J].文学教育,2019( 06) : 105 ~ 107.

[2]彭绿原. 应用型高校大学语文现状分析及教学对策初探[J].文学教育,2019( 06) : 140 ~ 141.

[3]万志全,龙溪虎. 论立德树人在“大学语文”中的价值实现[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9( 04) : 78 ~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