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策略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1
/ 2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策略浅析

王红梅

邳州市华山路小学, 221300

摘要:随着教学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师都对自身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进行了系统化的调整,即便是如此在实践的过程中仍旧不能取得一个最佳的教学效果。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单靠自己的能力并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学习,为此光大数学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并提出一系列的开放性问题,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以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为主要核心并对其开展策略进行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开放性问题教;学具体措施

引言: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逻辑性以及复杂性,如果单靠死记硬背这种方式对其进行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一定知识后还要对教师所提出的开放性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在后续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轻而易举的对难题进行解决。

一、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的意义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相关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就会不自觉的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一个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以及解题技巧,这对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是非常有力的。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性格活泼、好奇心强的特点,而数学这门较为无聊的学科并不能轻而易举的调动其学习的欲望,所以他们在课堂上就很容易出现注意不集中或者睡觉等情况。如果教师在讲解完知识之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就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能够更为投入的参与到学习当中,进而实现高质量的数学学习。

二、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课堂当中提问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点知识与教学难点缺乏系统性掌握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习题的难度也在逐步的提升,教师的教学重点也从知识点传授转为了技巧传授,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就能轻而易举的对书中的知识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国大部分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都会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巩固学生的学习,但是在提问的过程中也会暴露出教师对书中的重点以及难点缺乏一定的了解,这样一来所提出的问题就会没有质量。

2学生缺乏课堂问题反馈

很多教师都深知课堂反馈的重要性,却不知道如何开展课堂反馈。为此,广大数学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先给学生设立一个教学情景,并将一些生活化的事物填充到情景当中,这样一来学生在回答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与过去产生一定的联系,进而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

3教师提问次数过多

前面说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可以更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据相关组织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很多的数学教师为了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收获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通常会对学生提问非常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就会处在一个十分混乱的状态,进而不能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出现回答错误等情况。

三、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好开放性问题教学

1逐步递增开放性问题的难度以及宽度

小学数学习题的难度是逐步递增的,学生只有掌握了全部的知识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了能更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很多教师会采用题海战术,通过不断地刷题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题型。这么做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当他们遇到一些逻辑性更强的习题时仍旧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从学生的这种表现就可以看出这种不断刷题的教学模式是存在一定缺陷的。为此,教师提问的时候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适当的增加其难度,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久而久之其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举个例子:教师在课堂上开展《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堂课时,可以先向学生讲解书中的基本知识以及计算方式,待学生对其的概念以及计算产生一定了解之后就可以对其进行提问,例如“5000+5000等于多少?”,学生在思考片刻后就可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之后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二次提问,比如“10000+2000等于多少”、“60000-50000等于多少?”等等。通常来讲,教师所提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具有封闭性的学生只需要进行反复思考就可以了,而第二个问题的难度却要渊源高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只有进行不断地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构。这样有点直面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锻炼到学生的大脑也能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深度的理解,进而实现高质量的数学学习。

2控制问题数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前面说到很多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会对其进行不断地提问,这样不仅造成了学生思维上的混乱也浪费了更多的课堂时间。但是也有一部分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并不会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一来学生就不能对这些知识进行合理的利用,久而久之起学习能力也会有所下降。基于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提前意识到提问教学的重要性,在实际的落实当中也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在回答时就不会出现错误。

举个例子:教师在课堂上开展《两位数乘以两位数》教学时,可以先围绕着教材的主题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待学生对其产生一定的了解是就可以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例如“20x20等于多少?”、“30x30等于多少?”等等,对于这种低级难度的习题学生只需要思考片刻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在此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解题技巧的掌握程度来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例如“35x35等于多少?”、“25x26等于多少?”等等,通常来讲这种习题的难度会让学生耗费更多的时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控制好问题的数量以及思考的时间,那么学生势必会出现思考不够全面的情况。为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根据问题的数量以及难度来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从而摆正每个问题都能得到正确的解答。

结束语:

结合以上观点来看,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开放性问题教学方法能够更好的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还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其能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以及解题技巧,进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白金龙.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分析[J].中华辞赋,2019(07):156.

[2]许兰慧.开放性课堂在小学数学教改过程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9(07):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