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探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2
/ 2

小学科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探思

刘永辉

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新升分校 100122

摘要:科学是小学教育的基础科目,是培育小学生科学思维、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关键途径。基于此,小学科学教育者以教育现状和诉求为依据,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创新教育模式,将情境模式等契合科学学科特征的教育模式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教育者对情境教育的运用陷入误区,影响了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本文将以“科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例,深度分析情境教学之于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现状和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科学;教学探思

引言: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科学学科之于小学生成长的价值日渐凸显,教育领域对科学学科的关注度日渐提升。小学科学极具实践性和综合性,于小学生而言,科学知识较抽象、理解难度较高。就教育现状而言,小学科学教育依旧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难以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诉求;而情境教育契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科学学科特征,可以多元化的情境引发小学生的探究欲,培育其学习思维和能力,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如何将情境教学灵活运用于小学科学课堂中,是当代科学教育者必须钻研的课题之一。

一、情境教学之于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驱动力。情境教育模式可以小学生为主体,以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依据,将复杂抽象的科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探究欲,助力其深度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其学习自信与成就感,从而自觉参与课堂活动、探究科学知识;情境教学模式下,教育者将以教学内容和目标为依据,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以具体、形象的情境,构建动态的课堂氛围,引领小学生深入领略科学魅力,理解科学知识,可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实践能力、理解能力和学科素养[1]

  1. 情境教学之于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

(一)情境案例欠缺真实性

小学科学教育者在情境教学模式下,时常以实际案例导入课堂内容,引领小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探索科学知识;但部分教育者的情境案例欠缺真实性,诸如:教育者以“动物园实践活动”设置教学情境,调动小学生的探索热情,取得良好教学成效;但无法组织动物园实践探究活动,极易打击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影响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情境活动过度依赖课件

在小学课堂教育中,部分教育者借助多媒体等工具创设教学情境,但在课堂活动中过度依赖课件,且部分教育者忽视小学生的差异性,在不同班级教学中重复使用同一课件,影响教育质量。此外,处于信息时代,当代小学生普遍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可自主借助互联网接受新鲜事物和知识,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和宽阔的学习视野;而部分教育者重复使用的课件欠缺新颖性,难以活跃课堂氛围,难以调动小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求知欲,影响着情境教学成效。

(三)情境教学浮于形式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者基于教育诉求和现状,积极创新教育模式,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情境,组织课堂活动;但部分教育者忽视了情境教育的目的和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育情境的创设浮于形式,无法平衡教学情境的趣味性和知识性,难以调动小学生的探究欲,无法指引其深度理解科学知识,影响了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2]

  1. 情境教学之于小学科学教育的策略

(一)悬念情境

悬念可引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指引其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解开悬念。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育者可以知识的难易程度、小学生的学情等为参考,设置悬念情境,引发小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好奇心,并以适当方式调动其学习自信,指引其深度探究科学知识,提高其科学素养。以“空气有质量吗”为例 ,教育者可以充气和未充气的气球为道具,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两个气球那个重?”引发小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循循善诱的语言,指引小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并引领其借助天平验证讨论结果,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育者可启发小学生采用其他生活物品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这一问题,拓宽其视野与思维,推动其全面成长。

(二)游戏情境

小学生普遍性格活跃,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教育者可以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为依据,以教育内容为基础,设置游戏情境,调动小学生的探究热情,凝聚其注意力,提高其学习自信,指引其在游戏中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思维,提高其科学能力。以“我们的‘过山车’”为例,教育者可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塑料积木套件、设计图纸、小球等,借助“过山车视频”,引领小学生回忆在游乐园座或者观看过山车的经历,指引其设计并搭建“过山车”模型;设置游戏情境,指引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过山车”模型为中心,自主游戏,锻炼其实践能力,助力其领略“过山车”中蕴含的科学知识,提高其科学素养、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1. 体验情境

实践操作是小学生深度理解科学知识的关键途径。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育者可以小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性格特征等为参考,设置适当的体验情境,指引小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领悟科学知识,掌握科学学习技巧,指引其自觉学习,提高其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以“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为例,教育者可准备食盐、小苏打、红糖、维C片、面粉、沙子、烧杯、水、玻璃杯、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材料,以趣味故事导入课堂内容、指引小学生自主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以热水或玻璃棒搅拌的方式溶解物质,观察、记录并对比物质溶解状况,指引小学生在自主体验中了解水温、搅拌程度、物体种类、物体大小对溶解的干扰,了解水可以溶解的物质,从而领略科学实践的乐趣,深度理解科学知识,掌握自主探究技巧,获一举数得之效。

四、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情境教育可创设适宜的学习氛围,引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助力小学生深度理解科学知识,培育其科学思维,提高其科学素养。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者可以STEAM理念、新课改理念、素质教育理念等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育现状和诉求为依据,创新情境教育模式,以生活情境、悬念情境、游戏情境等组织课堂活动,指引小学生探究科学知识,锻炼其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其学科素养,推动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燕. 基于STEAM理念的小学科学情境教学[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9, 000(009):P.20-20.

[2]郭柳樱. 情景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 读写算, 2019, 000(01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