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导言价值,培育历史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3
/ 2

重视导言价值,培育历史素养

陈玉林

江苏省仪征市青山中心学校 江苏省 仪征市 211417

摘要部编教材在每课正文之前都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导言。如何在教学中挖掘导言的价值,培育历史素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六个角度加以说明。以期引起对导言的关注、研读和运用,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关键词历史教材;导言;运用;历史素养

部编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在体例、结构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是按时序把初中历史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每个学习板块又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一单元又分若干课;每个单元开头有一段引言,主要介绍该单元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线索,帮助你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单元学习内容;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导言。如何在教学中挖掘正文前导言的价值,培育学生历史素养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上册为例,对教材中正文之前导言的运用作一粗浅说明,以期引起对导言的关注与运用,培养学生历史素养。

 一、作为导语,激发兴趣

导语是讲授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有如戏剧中的“序幕”,一开始就能立即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教材的导言往往是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点,精心编拟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以下简称“八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言:“圆明园的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留给中国人的永久记忆,也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如何爆发的?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抢劫、焚毁圆明园?中国在这次战争中还丧失了哪些领土和主权?”

以这样设计好的的导言作为导语,充满悬念与疑问,自然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引向深入

新教材中的导言不仅可以激发兴趣,还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感受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如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的谈判代表在英国人起草的《南京条约》上签字画押,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响起三声礼炮。这标志着签字仪式的结束,也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终结。我们不仅要问:英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清军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失败?《南京条约》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以这样的导言作为导语,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屈辱的场景”,感受签署城下之约的无奈和悲怆,思考战争爆发及清军战败的原因,感悟中国社会即将发生的变化。

 三、作为教纲,纲领目张

新教材的导言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揭示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线索,为教师准备好了课堂上的教授提纲。

如八上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的导言:“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太平天国起义是怎样爆发的?它为什么能迅速发展起来?太平天国颁布了哪些纲领性的文件?这些纲领性文件有哪些内容?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在14年后又覆亡了呢?”

以这样的导言作为导语,把本课的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即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经过、结果,清楚地揭示出来,教师可作为授课的提纲。

  四、指出重难点,利于把握

大部分导言往往是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本课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可高度重视。

如八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导言:“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场侵华战争。它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并引发了后来的瓜分中国的狂潮。《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影响?外国侵略者是如何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从实力比较来看,中国必胜似乎毫无疑义,但是清政府却出人意料的战败了;甲午中日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改变了亚洲乃至世界的格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致使日本走向疯狂的侵略扩张道路,为二战的爆发也埋下隐患等等。导言中的《马关条约》内容、影响的设问,就间接地指出本课的学习重难点,从而帮助教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把握重点落实难点。

五、作为探究,发展思维

新教材中的不少导言注重时代的特征,升华教材内容,发人深省,引导学生去比较感悟从而促进历史思维的发展。

如八上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的导言:“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这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中华民国的诞生有何意义?袁世凯是怎样窃取革命果实的?“”

中华民国诞生的意义是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延续,尤其是作为亚洲第一国,更值得大书特书。然而,一个具有2000多年专制帝国,企图通过一次革命就实行社会的彻底转型,一下子进入民主共和,那无异于痴人说梦。以此导言作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可以发展学生思维,学生在领悟其肯定其进步性、先进性的同时,也感受到社会转型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

六、作为小结,温故知新

课后小结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之一,是不可忽视的最后环节。好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善。结尾的方式很多。任教新教材时,可依据导言可进行总结、归纳、概括、深化、升华。

如八上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导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14年……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日本侵略者是怎样战败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又有哪些?”在中国众多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中,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无疑是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总结时,教师可以依据导言内容,回顾抗战艰辛历程,阐明抗战的性质及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和影响。

部编教材中导言的价值还很多,只要我们充分挖掘,恰当运用,就一定能有利于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参考文献

[1]齐世荣.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叶小兵,许斌.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M].第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