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习得性无助对学生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9
/ 2

浅习得性无助对学生的影响

宋欢

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本文从一线心理老师的真实案例出发,引出当前高中生出现的一个容易忽视又很重要的问题“习得性无助”,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原因;方法

1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

案例呈现:

一天,心理咨询室里来了一位小伙子小亮,眼睛暗淡无光,他说是被班主任喊过来咨询的。我正好是他的心理老师。小亮说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一直倒数,每次都考不好,对考试成绩已经感到麻木,曾努力过,但没有任何改变,现在已经找不到任何学习的动力,想放弃学习。我问他在学校里有没有感兴趣的事呢,他摇头,他说:“初中时候我在演讲方面还可以的,但现在大家都已经认定我就是一个差生,我自己也这么觉得,所以我从来不会主动参加任何活动,我觉得那很丢人。”

我对他产生了共情,非常理解他现在的心情和处境,我想象以前站在讲台上激情演讲的小亮一定光彩熠熠。那现在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之后,我和他一起分析原因。他说中考结束之后,就完全松懈下来,在高中入学前的摸底考试中,他考得很差,跟自己的中考成绩相差甚远。开学后,他一直没有适应高中生活,考试成绩一路下滑,家长、老师也对他很失望,同学对他的考试失利也习以为常,他自己也认定自己很笨。我问他:“你有没有想过你每次都考不好的原因?”他说初中时候是记忆式学习,现在需要理解式学习,我肯定是脑子不好,不适合读高中。我说:“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可以改变现状呢?”他说:“我当然想,可是我觉得不可能了,我都已经这么差了。”

小亮的问题引起我的高度重视,像小亮这样的学生其实并不少,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也从未想过主动求助。小亮现在正是陷入了心理学中所提到的“习得性无助”的魔圈。“习得性无助”[1]这一概念是1967 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第一次提出的,许多学生经过多次努力之后却未获得应有的认同,他们进而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开始放弃努力,然后情愿接受失败的痛苦。其实,这类学生,在他们内心中,也存在着积极进取的渴望,都有成长成才的可能与空间,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让他们意识到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

我思寻着作为心理老师的我该给小亮怎样的机会去表现自己,于是我想到一个妙招:课前演讲。我列出演讲规则:讲一个心理方面的知识或者现象,自己主动报名参与,课后准备课件,课前五分钟给大家展示。我鼓励小亮积极举手参与,并有意把机会给了他。那一刻别的同学一下子轰动了,可能是对小亮的行为感到极为诧异。课后,小亮留下来找我,他说课堂上看到别的同学的反应,自己不想参加这个课前演讲了,如果讲得不好会很丢人。我告诉他:老师相信你一定行,回去好好准备,准备好之后给老师看看,老师会指导你。他勉强地接下来这个任务,周末他很认真地准备好课件,我通过QQ给他指导。整个演讲可以说非常完美,我看到所有的学生都目不转睛地看着小亮,小亮越来越放得开,特别是讲到精彩之处,学生竟集体鼓起掌来,那一刻,我看到了小亮脸上久违的微笑。我当着同学的面给了小亮极高的评价。课后,小亮很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演讲时看到大家看我的眼神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可能不相信我能讲这么好,谢谢老师给我表现的机会。”我说:“是因为你认真准备,才让这次演讲这么成功。”接着我和小亮的班主任进行了沟通,希望班主任协助一起帮助小亮,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小亮一些鼓励,也希望班主任和家长也做好沟通。

一个月后,小亮再来找我,似乎像变了一个人,整个人显得很精神。他告诉我,上次演讲之后,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他自己也变得很积极,上课认真听讲,还破天荒地去老师办公室问问题,老师、家长都表扬他的进步,他很开心,这次月考成绩进步好几名。我相信小亮一定会走出“习得性无助”的魔圈,只要找到合适的契机,每一个像小亮一样的学生都可以走出来。通过小亮的案例,我对习得性无助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发现以下原因及策略。

经过以上案例分析,得出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具体如下:

1.1来自外界的消极评价

笔者发现,许多学生打一开始对新的学科会充满兴趣,可是一段时间后,他们会发觉,不仅无法顺利地完成学业任务,而且还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或者周围同学的嘲笑,此时,他们便会产生焦虑情绪,慢慢地,就会对这门学科产生恐惧的心理,一段时间后就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到了高中,很多家长、老师和同学都习以为常地把学习成绩作为学习效果评价标准,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会受到批评,从而失去信心,对学习更加焦虑、对自我感到怀疑,最后放弃努力,认定自己很差。

1.2不恰当的归因

归因的概念是指个体对某件事情发生结果的原因的一种推断过程。当遇到挫折时候,如果归为自己内部不可控的因素,或者外部因素往往会丧失信心,缺乏动力。而只有归结于自己内部并可控的因素,才能激发斗志。而习得性无助者往往形成了错误的归因,觉得自己笨,能力差,或者是外界等因素的影响。

1.3多次学习挫败体验

当学生遭遇过多次困难与挫折,这些挫折的积累会令他们无法从学习中收获一种成就感,从而产生对学习的退缩的一种行为表现。而有些学生的自身情感不成熟、耐挫力差、关注他人负面的评价,自我效能感低,久而久之就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状态。

2走出习得性无助的策略

2.1教师与家长积极评价学生

在学生心中,教师与家长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这会成为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重要的依据。特别要重视的是,倘若一位学生能够在全班同学面前得到老师的表扬,那么他便会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去投入学习。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时,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时也应处理好自身情绪,注意言辞。笔者发现,只有当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才有可能使得他们用正确的心态去应对挫折与失败。

2.2学生学会正确的自我归因

假如学生能够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内在与可控因素,这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荣誉感与自信心。因而,增强针对个体的归因训练,能够改善个体对成败原因的归因分析,从而去纠正错误认知,这样一来,个人就能够防止习得性无助的发生。归因训练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关注任务的本身,却非担心失败;二是寻求方法去解决问题;三是相信失败是因为不努力造成的,不是因为非智力与能力不足导致的。

2.3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感[2],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具备一定的能力完成某件事情或任务,从而进行的推测与判断。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为了能够帮助习得性无助的学生来提升他们的自我意识,树立成功的信心。教师也能够为学生制定一些合理的人生目标,让学生在目标一次次的达成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制定奖赏制度,对学生进行激励与鞭策。

3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给了笔者极大的反思,对于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学生,他们的内心也同样都充满着渴望,虽然有时会情不自禁地抵触老师的“教育”,但还是渴望能得到老师与家长的关心与鼓励。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读懂学生的心理,寻找合适的契机,春风吹暖式地慢慢融化他们,用放大镜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闪光点,树立自信,走出“习得性无助”。

参考文献

[1](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 (Christopher Peterson),史蒂文.迈尔(Steven F.Maier),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习得性无助,机械工业出版社

[2]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1997

作者简介:宋欢(1984-),女,江苏无锡人,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