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音进校园现状研究—以龙泉四小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2

四川清音进校园现状研究—以龙泉四小为例

李昕祎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四小学校


摘要:四川清音源于明代“小唱”及清代的“清音”,从明清小曲的基础上,吸收当地民俗音乐、戏曲音乐等歌唱艺术和四川民间口头文字,再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将四川清音引入校园这不仅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需求,也是音乐课程课标对学校音乐的要求。本文以四川清音在龙泉四小教学实践为例,为更好地传承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找出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四川清音;美育;学校特色

一、四川清音概述

“四川清音”是一度盛行于川渝地区的传统说唱艺术之一。四川清音源于明代“小唱”及清代的“清音”,从明清小曲的 基础上,吸收当地民俗音乐、戏曲音乐等歌唱艺术和四川民间 口头文字,再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四川清音曲目丰富,唱腔优美,富有旋律性,极具川渝地域的文化魅力,一度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二、时代背景

近年来,“四川清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迎来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实现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国家教育部的带动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渐提高,“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在各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不仅使学生受到优秀 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民族文化传承意识,也适应了学校美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践方式

龙泉驿区第四小学校是一所公办小学校,是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活动优秀单位。该校为加强树立“弘扬民族音乐”意识,让本土优秀音乐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将“四川清音”艺术引入校园,并邀请成都曲艺团四川清音艺人作为指导教师展开授课。

(一)龙泉四小“四川清音”社团简介

该校“四川清音”社团成立于 2020 年 11 月。参加的学生主要来自三—五年级。授课教师主要是成都市曲艺团,国家三级演员宋玲娟老师每周一、五固定开设 2-4 课时的“四川清音”社团。

(二)培养措施

学校将“四川清音”社团定位学校特色,为让学生认识、了解、学习、传承这一艺术,制订了以下主要培养措施:

1.唱腔训练:哈哈腔、弹舌

作为“四川清音”艺术的代表性唱腔,社团在第一节课程中就将其作为重点进行示范教学。“哈哈腔”是一种快速的顿音唱法,强调颗粒感,使用衬词如“啊、呵、呀、哈、哇”等, 效果如同“哈哈”的笑声。“弹舌”运用气息,冲击舌尖与口腔上颚的间隙,使舌尖反复弹跳发出的声音,它有着模拟特定声音和烘托音乐情绪的作用。

由于这两种唱腔都需要结合气息进行发声,学生会结合钢琴做 5 分钟左右的气息练习,主要针对学生对气息的控制与音准的把握。之后,再进行“哈哈腔”、“弹舌”训练。

2.身段训练:舞蹈形体拉伸、走圆场

四川清音具有中国传统曲艺的审美方式,对演员的形体基本功要求非常高,“走圆场”是其中最基础的训练。小学中、高段学生中普遍有含胸、驼背的情况,且腰腹力量薄弱,因而在走圆场之前,首先会进行 2 分钟站姿训练和 3 分钟身体拉伸,之后再开始走圆场,一般分为两组,以接力形式,根据教师不同速度的鼓点切换速度走动训练。

3.打击乐器练习:敲竹鼓、打檀板

四川清音主要由清音演员一手执鼓签敲击竹鼓,另一只手执檀板,配合乐器站立表演唱,因此竹鼓和檀板在四川清音演出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两件打击乐器的学习也成为四川清音社团的必修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打会”、再“会打”,尤其是檀板,最开始的难度相较于竹鼓会稍高一些,所以檀板最初的目标只是将板敲响、音色敲亮即可。打会之后,教师设计简易节奏进行练习,再到后期根据不同曲目设计不同的节奏型训练。

4.曲目学习

四川清音曲目众多,但适合学生唱的题材内容不多,尤其是在贴近小学生生活的作品。在选择曲目的过程中,多选择经典作品进行教学,同时也从学生的兴趣方面入手,如《数蛤蟆》这一经典曲目,旋律简单,歌词趣味性强,包含了“哈哈腔” 和弹舌唱腔,因此一般将此曲作为基本练声曲。在《数蛤蟆》的基础上,进一步又学习了《赶花会》、《小放风筝》等四川清音经典曲目。

(三)教学案例

该社团四川清音的具体实践教学案例,以社团课(4课时)的《数蛤蟆》为例。教学目标:1.能够感受四川清音《数蛤蟆》的旋律特点,并完整表演唱;2.学习“弹舌”技巧并运用到作品中表现;3. 感受四川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教学重难点:1.学唱《数蛤蟆》;2.学生基本把握四川清音的唱腔特点与弹舌技巧。

一、课堂常规

二、唱腔训练

三、身段训练

1.站姿练习 2 分钟:头肩臀部以及脚后跟紧贴墙壁保持微笑,手臂自然下垂。

2.身体拉伸 3 分钟(利用舞蹈把杆拉伸腿部、腰部)

3.走圆场(要求跑动时腿部微微弯曲,上半身尽量保持不乱动,不耸肩、驼背、含胸,跑动速度快,步伐小而均匀,有小碎步之感。分为两组,以接力形式,根据教师不同速度的鼓点切换速度走动训练)

四、打击乐器练习

设立5 人一组,师示范并分别指导

1.演出的站姿以及与鼓架的距离

2.认识檀板(左手执檀板,练习握板姿势,并击响)

3.认识鼓签与竹鼓(右手执鼓签的方式,练习敲鼓姿势)

五、学习歌曲《数蛤蟆》

1. 师示范演唱《数蛤蟆》,生聆听感受本曲音乐特点;

2.师讲述歌曲背景,师生用四川方言读歌词;

3.生在钢琴的帮助下学唱歌曲第一段,在“得儿” 加入弹舌音;

4.掌握旋律之后再进行二三段的学习;

5.加入四川清音的表演手势;

6.完整演绎

通过社团课的训练,学生们感受到了四川方言的诙谐幽默,曲牌旋律的悦耳动听,以及四川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进而激发学生对四川清音这一家乡艺术形式的喜爱与传承下去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存在的问题

1.适合小学生表演的曲目少

四川清音曲目不少,但内容贴近小学生生活的并不多。虽然近年来,有很多自主创作的四川清音作品,但传统四川清音 艺人唱出来往往觉得不对味,失去了原有的调调,创作浮于文字表面,缺乏对四川清音音乐的渗透。面对这一问题曲艺界的艺术家们、学校教师可以展开多种原创比赛,让更多优秀地人参加到这一场曲艺创作活动中来。

2.教学方式单一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传统“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 四川清音的记谱,有时候无法准确记录歌曲的演唱方法以及旋律特征,只能由教师一句一句教唱,受表演风格局限,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当下曲艺工作者、学者进一步考察完善记谱方式,教师要提升课堂趣味性,可与四川盘子等姊妹艺术相结合,提升学生 眼界,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文 化产生兴趣。

五、小结

四川清音进校园的举措为龙泉四小学生了解传统音乐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也为打造学校特色提供了一张名片,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对美的认识,同时了解、热爱家乡音乐艺术,提高对家乡的文化自信,促进学习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为了更好地传承四川清音艺术,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一重任不仅是学生的,同时也更是当代青年教师的。学校音乐教师做好自身规划,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与社会艺术工作者多进行交流学习,多方面提升自身素养,为弘扬民族音乐做出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明鑫.四川清音进入成都市小学校本课程的策略研究——以成都市新都区香城小学为例[D].西南大学.2020.

[2]李琴.论四川清音传承方式的演变与新模式的探索[D].西南交通大学,2011.

[3]国家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3月.

[4]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的意见》,2015年3月.

[5]国家教育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教育部,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