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天堑”变“通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30
/ 2

让写作“天堑”变“通途”

陈琪雪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莲阳中学 515800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得作文得天下”。但学生们却是最怕写作文。笔者通过让泛读为学生的写作开阔视野,让说话为学生作文拓展空间,让教材为学生写作现身说法来扫除学生的写作畏难情绪。

关键词:作文教学;泛读;说话;教材

学语文难,写作文更难,要写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好文章更是难上难,这恐怕是许多学生的共同心声。每次作文课,很多学生都如临大敌,苦不堪言,有的同学甚至“避而远之”。学生奉命写作,咬破笔端、搜肠刮肚,交上来的文章不是缺激情、少动力,就是出现千人一面、千腔一调的现象,写得好的文章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在写作中缺少素材,缺乏写作技巧,“胸中无墨”自然不能泼墨成文,这些正是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扫除学生的写作障碍,使写作“天堑”变为“通途”呢?我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让泛读为写作开阔视野。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直接的和间接的积累,才能解决写作之源这个关键问题,学生写作时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的不正是要广泛阅读的道理吗?因此我鼓励学生应多读课外书,多看报刊杂志,只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书籍,大至文学名著,小至作文选,无论是人文知识,或是自然科学知识,都可以成为阅读的对象。因此我在班级中开设图书角,让每个学生借给班级一至两本自己家中的名著、小说,让学生传阅。我还向学生推荐我认为好的读物,如《意林》、《创新作文》、《读者》《青年文摘》、《中学生博览》等。还将一些好的文章拿到班里朗诵,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还能明辨是非,区分善恶。

同时我还启发学生,古人注重“读万卷书”,还重视“行千里路”,也就是说读书应与实践结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的狭隘空间,融入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去感受、收集更多的生活素材,为写作打好坚实的地基。

二、让说话为作文拓展空间。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一个丰富的语言仓库。学习中的压力、生活中的烦恼使他们急想倾诉;与父母的沟通、同学的相处让他们渴望表达;媒体的冲击、网络的诱惑令他们兴奋又急需交流;……其实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写作素材,只是学生“囊中藏宝,不识利用”而已,因此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开启仓库的大门,让他们的感情慢慢倾泻,让思想撞击出火花。

于是,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鼓励学生即兴说出最想说的心里话。一开始学生比较被动且羞于表达,我以身作则,向他们讲述我的一些生活经历、情感。学生受到了鼓舞,纷纷说出自己生活中的点滴。课前5分钟也成为课堂中最活跃、轻松的时刻。对学生表达的内容,我及时加以肯定、评价,并提示他们,将平时的这些所见所思所感用文字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就是作文了。

为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想空间,更自由地施展创造才能,我鼓励学生说话可以从关注个人情感扩展到关注生活、社会、人生等范畴,同意他们将感兴趣的媒体、网络也搬进课堂的说话中。这一方法更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思维活跃、想象驰骋、畅所欲言,只恨5分钟的时间过于短暂。

随着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写作上我也不断增加要求。从即兴说话到备稿演说,从内容简单到情节跌宕,从语言平淡到感情真挚,从章法平常到构思新颖,学生的每一次说话都在见证他们的进步。同时,他们的思想、人生观也一步步向健康、成熟发展,象《微笑地面对生活》、《宽容是快乐的源泉》等就是很好的证明。而且,我还发现,青少年好胜心切,处在集体之中更增强竞争意识,同学优美的作品大大刺激了自己,很多学生都奋笔疾书,争先恐后,迫不及待地想将自己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现给大家。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学生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课前5分钟说话确实激发了学生表达、写作的兴趣,我们戏称它为“作文自助餐”。很多学生一学期的说话内容积累下来,不少于20篇,这也大大弥补了教学中作文次数少的缺陷。

三、让教材为写作现身说法。

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写作“始于模仿,成于独创”,而初一学生的创作还停留在模仿的阶段中,那些情真意切、文质兼美的作品不仅可以提供范例的作用,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灵活运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会鉴赏作品,并从阅读中吸收成功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应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我让学生分析作者怎样描写“春花图”,学生很快发现作者从三方面进行描写:一是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描绘春花图。二是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述春花的形状。三是用虚实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合理安排层次。我进一步追问:“如果让你写春花图,你能写得这样有声有色有味吗?”学生齐声说不能。“那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章吗?”学生摇头。

于是我进一步分析作者独特的匠心与巧妙的构思方法:一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直接观察,运用视觉、听觉、味觉等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对周围的一切事物观其形、察其色、嗅其味、听其音,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熟视无睹,没有去注意罢了。二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辅以厚实的语言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的产物,是作者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三是从我们观察的角度、层次出发,在写作过程中,依照文理和章法的需要表现出来的有序结合,是艺术手法中的亮点,依赖于阅读和写作实践,妙手偶得,也是艺术修养的积淀。

最后我让学生总结写景的时候应注意什么写作技巧,学生纷纷发言:一是要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二是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三是要注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等表现手法。我及时鼓励学生将这些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去,模仿《春》写一篇写景作文。这一次学生的作文不再是干巴巴的几种景物平铺直叙,出现了象《万紫千红总是春》、《秋——一个生命成熟的季节》、《四季如歌》等观察细致、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的文章。

  在语文这一学科中,作文素有“半壁江山”之称,学生作文写不好,语文成绩也肯定落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老师负担着探索、开拓道路的重任,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精卫填海”的毅力。只要师生都能持之以恒,坚定前进的步伐,何愁不能实现写作“天堑”变“通途”的奇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