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演变及其当代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30
/ 3

浅谈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演变及其当代价值

刘雪贞 张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0

摘要: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在西方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对当代教育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自然主义教育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与意义,夸美纽斯、卢梭、第斯多惠、裴斯泰洛齐等著名教育家对自然主义教育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起源开始梳理其发展及演变,并系统阐述其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演变;当代价值

一、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起源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具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就提出了“寓学习于游戏”的观点,他提出对于儿童的教育应该从音乐和故事开始,不能强迫儿童进行学习。[1]这种“寓学习于游戏”的观点已经体现出了自然教育的意味。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教育效仿自然”的观点,他在《灵魂论》中将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植物的灵魂(营养的灵魂),主要表现在营养、发育和生长等方面;动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主要表现在本性、情感、欲望等方面;人类的灵魂(理性的灵魂),主要表现在思维和认识等方面。[2]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先从体育开始发展营养的灵魂,然后开始道德教育发展感觉的灵魂,最后进行智育和美育,发展理性的灵魂。

这一时期,自然主义教育并没有系统的论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只是体现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观点之中。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这种“教育效仿自然”的观点拉开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序幕。

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4—17世纪,在文艺复兴这场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这种思潮反应在教育上就形成了人文主义教育。这一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人文主义教育家,他们提倡以人为中心,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提倡身心和谐发展,肯定人的意义、价值和尊严。弗吉里奥是最早提倡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人,他提倡通过通才教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年龄特征;弗吉里奥思想的践行者维多里诺,他创办的宫廷学校被称为“快乐之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英国著名教育家培根和德国的教育家拉特克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做了经验地描述。培根强调要想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拉特克强调一切教学要依据自然的顺序和过程而进行并提出了“自然教学法”。[3]直到这时,关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论述,其论述的出发点主要是政治、社会、哲学等角度。

直到17世纪,夸美纽斯首先从教育学的角度开启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先河。在其著作《大家学论》中,“教育必须适应自然”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性原则。他的自然主义教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育应当服从“普遍秩序”,即客观规律,这里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育工作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工作者们应当遵循,二是教育者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探索教育的规律;第二,自然主要教育就是要根据儿童的自然本性和年龄特征来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不能超出儿童的认知范围,不能违背儿童的天性。他在《大教学论》中理论论证采用的具体方法是自然类比法。例如他在“自然遵守合适的时机”这一法则下,列举了鸟类在气候温暖适宜的春天而不是在寒冬或者炎夏孵化小鸟,园丁和建筑师也选择在适宜的季节进行种植和建造房屋等,说明适应自然的教育应该从人类的春天—儿童时期开始,而早晨又是一天当中的春天,早晨最适合学习。[4]从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不难看出,他所认为的自然教育首先是教育要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因此,他的自然观被称之为“客观自然”。尽管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无法超越时代赋予它的局限性,但他确立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的逻辑起点——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进行教育,使自然主义教育初具理论色彩。

18世纪,卢梭的出现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推上了新的高度。他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教育理念,系统论述了自然主义教育的含义、培养目标、方法原则与实施过程,奠定了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地位。[5]自然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自然”一词 ,在卢梭看来 ,主要是指一种事物保持其本来面貌、原始倾向 ,外界不强加干预 ,非人为的。他的自然主义的核心是“归于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人的自然本性。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有三种,自然教育、人为教育和事物教育。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在卢梭看来,如果成人以偏见对儿童的教育进行干涉,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的法则,会从根本上毁了儿童。自然教育的培养目的就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协调发展、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自然教育的原则就是要正确看待儿童,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其次要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此外,根据年龄的分期阶段,卢梭提出了不同年龄阶段要进行不同的教育:第一阶段,即婴儿期(0-2岁),主要进行体育;第二阶段,即儿童期(2-12岁),主要进行感官教育和身体发育;第三阶段,即青春期(12-15岁),主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第四阶段,即青年期(15-20岁),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如果把夸美纽斯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前者把人从属于自然,教育要模仿外部大自然的发展,关注教育与“客观自然”的关系;后者把人直接看成是“自然”,认为人的本性即是自然的,关注教育与“主观自然”的关系。可见,卢梭大大地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确立了真正的自然主义教育体系。[3]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高度关注儿童的天性,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使儿童成为教育的中心,倡导儿童本位的教育观,是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有人称卢梭为教育界的哥白尼,在教育界发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革命。其教育思想影响了后来一大批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杜威等。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率先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使自然主义教育的理论有了新的内涵,开启了自然主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类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而不是传授于专门的知识或技能。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教育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要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之上;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要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教育要从最简单、最基本的要素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心理学化,教育者也要适应儿童的心理,注意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从历史继承性来看,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显然是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引申出来的,前者认为自然主义教育应遵循儿童的天性,而后者认为自然主义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6]裴斯泰洛齐将自然主义教育与儿童的心理发展联系起来,开启了心理学化的自然主义教育。[7]

福禄培尔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教育中。在其著作《人的教育》中,他提出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这里的自然也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大自然,二是指儿童的天性。他认为教育的划分阶段不是根据年龄限度而定,而是由某些显著的特征决定。他第一次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运用到幼儿教育,创办了第一所幼儿园,幼儿园的任务是通过各种游戏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和道德性,幼儿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就是活动与游戏。福禄贝尔认为 :“只有对人和人的本性的彻底的 、充足的 、透彻的认识,根据这种认识,加以勤恳的探索,自然地得出有关养护和教育人所必需的其他一切知识之后才能使真正的教育开花结实,欣欣向荣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现代欧美教育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教育家们都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提出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使儿童的天赋自由地施展等原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她继承并发展了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应用到当时的医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知识等,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理论。她强调儿童有选择活动的自由,相信儿童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这一时期,自然主义教育不仅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而且关注儿童的年龄特征以及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可以称之为身心化自然。

三、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延申

20世纪,杜威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强烈反对传统教育中“课堂中心、课本中心与教师中心”的现象,批判传统课程在智育方面极度贫乏,教材中充斥着许多呆板而枯燥无味的东西。他提出了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他认为教材应该与儿童充满活力的经验相联系,根据这些原则,提出了“教材心理学化”,认为儿童获取知识应当估计儿童的心理水平,让儿童从做中学。

此外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的教育本质论。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机能不断开展和生长的过程,教育目的就是促进这种本能的生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儿童中心”教育原则,主张教育要重视儿童自身的能力和主动精神,阐明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有主动地位这一规律性问题。从“教育即生长”出发,杜威从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这一角度提出“教育的本质即生活”,他认为必须把教育与儿童的眼前生活融为一体,教会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他认为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的理论,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教育无目的,即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总之,杜威的教育思想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自主性参与、兴趣、动机,在尊重主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强调主体的发展是一个主客体相互影响和变化的过程。因此,杜威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可以称之为“发展性自然”。

四、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1.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重视儿童的发展,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无论是夸美纽斯的“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卢梭教育中的“归于自然”,还是福禄培尔提出的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以及杜威的新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都深刻地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夸美纽斯提出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卢梭提出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法则,要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进程,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杜威则强烈反对以“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的三中心,明确提出了“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明确指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他的“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观,倡导教育要注重儿童是兴趣,要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体现出的注重儿童自身的发展、将儿童看作是学习主体的思想,为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持。

2.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新课程改革以前,我国教育是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接受式教育,人是作为工具被培养和产生的,因此,教育只关注到社会的需要,而忽视了人的价值。[9]西方自然主义教育家注对教育目的做了详细的阐述,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智,培养道德高尚的人;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具有“学问、道德、虔信”的人,通过教育使人认识世界,以便享受现实的幸福;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展、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的发展;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就是除教育过程自身发展以外,没有其他的目的,儿童的本能、兴趣、冲动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即“生长”,就是教育的目的。我国的素质教育在吸收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人才培养标准,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所体现出来的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目的为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提供了理论支撑。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在过去,人们认为儿童只是成人的附属品,没有作为人的基本权益,儿童自身的兴趣和愿望难以实现,一切听从成人的安排。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体现出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作为人,具有和成人一样的人格和尊严,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卢梭对儿童的“发现”,从根本上扭转了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的传统陋习。他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并且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即正确看待儿童并给儿童充分的自由;梭利认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作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的观点,强调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的兴趣,尊重儿童。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所体现出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为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提供了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柏拉图.张竹明,译.理想国[M].南京:译林出版社,2021.

[2]亚里士多德.陈玮,译.论灵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3]刘黎明.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历史贡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

[4]夸美纽斯.任钟印,译.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5]卢梭.方卿,译.爱弥儿[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6]李明德,金锵.教育名著评价·外国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7]张二庆,耿彦君.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发展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5).

[8]福禄培尔.孙祖夏,译.人的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王秋霞,严奕峰.西方自然主义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当代价值[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