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学有效活动提升数学教学水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3

关注数学有效活动提升数学教学水平

贾玉翠

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鼓楼小学 238300

摘要:数学活动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习得数学技能的基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有效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观察、操作、思考、研讨等,使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不断生长。在有效活动中,学生用眼看、动手做、用脑想、动口说,能提高学习自主性,生成新活动经验。基于此,对关注数学有效活动提升数学教学水平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活动;基本活动经验;核心素养

引言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知识与能力并重成为教学的主流。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度、参与度、自觉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难以真正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甚至导致学生常常远离课堂,难以真正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因此,唯有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借助先进理念,应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才能够凸现学生主体性,实现高效数学课堂。

一、传统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首先,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需要教师改变过去的实用主义思想,重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依然坚持传统教学方法,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课堂中仅是传授教材知识却不做思维的启发,导致学生无法将知识举一反三,这种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只是应付一个阶段的知识考查,对于学生发展其核心素养的意义却不大。其次,相比较其他学科的学习,数学学科本身就是抽象的,逻辑性也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是一味地采用过去单一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部分教师强调更多的是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将此作为目标开展授课,在课堂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单一的题海战术难免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最终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且部分教师在应用一些多媒体技术和合作探究教学方式时常常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这类教学方法真正的作用,最终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二、提升数学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有效操作活动,内化学生的经验

数学操作活动有两个基本点:其一是“活”,其二是“动”。所谓“活”,是指“数学活动要让学生变得智慧起来,要能让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得以内化、绽放、生长”;所谓“动”,是指“数学活动要让学生变得灵动起来,不仅仅让学生身动、体动,更要让学生心动、脑动,形成一种具身认知状态”。有效的数学操作活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进而积淀、生成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效数学操作活动,不是让学生机械地、盲目地操作,而是要在活动中融入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学生的数学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未知到已知的逐步深化过程。例如,在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认识厘米”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与长度单位的初次接触,帮助学生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用厘米刻度的直尺进行测量是教学的难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1厘米”的长度表象的认识,教师主要是借助于图钉、田字格以及标准的1厘米长度的小棒,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建立直观表象。而对于“用刻度为厘米的直尺测量”这一教学难点,教师设计、研发了这样的几个活动,助推学生对于“厘米尺”“用厘米尺测量”的认知。一是让学生用“1厘米”长的小棒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激发学生将“1厘米的小棒”连接起来的愿望;二是让学生将“1厘米”的小棒拼搭起来,进而建构出一个厘米尺的雏形,并让学生在这个雏形的厘米尺上标上刻度;三是引导学生用厘米尺去测量,启发、引导学生不仅可以从0刻度开始测量,而且可以从任意一个刻度开始测量,从而让学生形成对测量本质的认知,即“测量就是看被测量对象中包含有多少个测量单位”,通过这样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完成对“厘米”“厘米尺”“用厘米尺测量”等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

(二)自主动手增趣味

小学生活泼、好动,脑海中充满了新奇的想法,课堂教学如果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按照教师的思路来思考,让学生通过背诵概念、埋头计算的方式来学习,不仅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会被扼杀,还会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那么将会让他们感受到自主创造的快乐,这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种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可以释放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应多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具有探究性质的活动,尊重学生的想法,为他们提供自由化的空间。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拼剪纸片的方式自主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在剪裁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正方形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因而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样为“长乘宽”,而正方形的长和宽相等,自然就可以转化为“边长乘边长”。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下,脱离了教师的束缚,思维将会更加灵活,学习动力也会更加充足。在学生出现问题和错误时,教师不能批评指责,要鼓励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这种自由化的学习模式下感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内容融入生活元素

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内容主要包括算数、空间几何、统计、代数等,具有逻辑性,但是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不高,因此,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将理论融入生活,将抽象的逻辑具体化。如果不能在初步学习中及时理解并且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生活元素,会使教学内容便于理解。例如,在学习平行与相交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中寻找多边形,引导学生观察房屋建筑,找到长方形、正方形;观察地砖等找到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点,同时提问:长方形有几条边?边与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在观察以后,教师再教授相关的知识,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类似于上述的抽象定理不适合理解记忆,而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的结论可以加深印象,且利于理解和举一反三。

(四)树立以“核心素养”为指引的科学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科学教学观念,是“核心素养”为指引的数学课堂的必然要求,核心素养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应该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创新者,这种接受是主动、递进和积极的,而非被动、勉强和灌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避免“教师讲学生听”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审视和定位教学的目标、教学的方法和意义。以“核心素养”为指引的科学教学观念明确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学生当作有发展潜能的人,相信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能够成长为更好的学习者。教师要时刻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人文关怀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同时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展开针对性辅导。此外,以教师为主导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控教学节奏和整体推进,同时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为学生提供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平台和学习机会,并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做好引导和答疑解惑。例如:在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长方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量杯、不规则的生活物体道具、水以及相关教学道具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来完成相关数学问题的解答。通过自己做实验,学生们有的记录、有的操作、有的进行运算,并不断的讨论和提问,最终得出了长方体体积、容积等相关的数学问题。

(五)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的安排是围绕学生进行的,也就是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教师的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都应该根据学生的相关特点进行制订。由于小学生阅历有限,他们对于知识、事物还处在比较好奇的阶段,所以仅靠书本上的文字内容,无法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特定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知识,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将几种不同的图形进行整合,先让学生对每个图形的面积进行计算,然后再对组合图形进行计算,最后比较两个数值,并分析数值不同的原因。在学习课程“方程式”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购买两种以上物品、种植两种以上不同的树木等生活中常见的事件为例出题让学生进行计算。

(六)小组合作交流,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认真听讲,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动学习。新课改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分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主动参与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将学生进行合理划分,把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这样水平高的学生能带动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还能产生思维的碰撞,得出多样的结果。在问题设置上,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如果问题简单就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性,如果太难,探究过程就会受阻,没了讨论的热情。比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一课时,由于学生已有之前学过其他图形面积类的计算方法,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梯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有的小组通过把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算出三角形的面积,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有的小组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也能算出梯形的面积;还有更多的方法都能算出梯形的面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发言,相互探讨,互相补充,前后的知识点贯通,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加深了印象,理顺了解题思路,增加了趣味性。

(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实践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一个新型的数学学习环境,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预习以及复习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数学关键知识点,让学生不再认为学习数学知识是比较困难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进行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为高效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打造提供极大的助力。有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进行培养,让学生受益匪浅,各项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与良好提高。

(八)引导学生对数学错误进行思考

在具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在数学知识讲解中进行引导,还应关注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错误进行思考。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看待事物、分析事物的角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面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关注数学错误资源,有效引导学生对错误资源进行思考、分析,最终在错误资源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基于此,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教师不应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因势利导,采取迂回的方法,借助有效的引导,促使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及时发现出现错误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究一套正确的思考模式。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会逐渐学会自我验证和反思。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对错误资源进行梳理,对其进行分类和总结,引领学生在错误分析中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最终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案,并收获相关的解题思路、解题技巧。此外,教师在有效引导学生对错误资源进行分析时还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引领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差异化引导,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错误中得到启发,将错误资源有效利用,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最终逐渐完成数学知识的高效探究。

(九)教师要训练课堂教学基本功

合格的数学教师不仅要具有专业的数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基本功包括板书、语言表达和教态等方面,教学基本功这几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对课堂教学效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板书融合了教材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是课堂教学的书面语言,好的板书能使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内容印象深刻、理解透彻,对数学知识点能更加清晰、牢固地加以记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还能强化课堂教学效应,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注意条理性,要难点突出,语言精练,具有艺术性,实现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愉悦的教学氛围,让数学课堂绽放出智慧的光芒。要想把数学知识、教学信息和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学生,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假如教师的语言表达不过关,就会出现“一肚子墨水倒不出来”的尴尬,最终会影响教学效果。对数学教学语言的表达要求准确精练、严密清晰,还要讲究艺术、富于情感。教师要从学生可接受的程度出发组织教学语言,还要配合以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拉近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游戏活动,理解数学知识;提出有效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创设趣味情境,体验学习乐趣;通过对比联系,强化概念学习等方面对数学课堂进行优化调整,由此实现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构建。

参考文献

[1]王丽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索[J].科幻画报,2020(10):251.

[2]吕丹.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教学理论的渗透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5):210-211.

[3]徐利.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兴趣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153.

[4]秦春玲.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J].新课程,2020(43):193.

[5]侯长英.立足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质量[J].科幻画报,2020(09):167.

[6]马永德.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设计[J].新课程,2020(38):68.

[7]展莉.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当代家庭教育,2020(23):75-76.

[8]马丽荣.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8):114-117.

[9]龙旭升.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智力,2020(22):157-158.

[10]郭明凤.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与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0(07):70.